凌晨他突然去世昨天还跳舞呢!提醒:每升高1℃,风险增加8%
发布时间:2025-07-10 18:52:31 浏览量:2
►
本文183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昨天还在跳广场舞的老张,今早却永远没能醒来。
他是社区里出了名的“舞王”,70多岁了,身体硬朗,嗓门也大,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说走就走了。邻居们都难以接受:“昨晚还精神着呢,怎么就……”
医生的话让人沉默:“高温,是最直接的诱因。”
你以为热到出汗、烦躁就结束了?其实,高温才是夏季最隐形凶险的“杀手”之一。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因持续高温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达数万人,且大多数都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群体。
而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行星健康》子刊的研究更是指出:气温每升高1℃,中老年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就会上升8%,对本身就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高温就像在火上浇油。
很多人以为,高温导致死亡只是因为“中暑”,但事实远比这复杂。
高温会使人体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心率加快,血压变动,心脏和血管承受超负荷运转。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身体调节能力本就较差,一旦中枢调节系统失灵,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心梗、脑梗、猝死等急性事件。
特别是凌晨到清晨这段时间,人体血压波动较大,加上夜间气温往往居高不下,极易诱发心脑血管危机。
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硬朗,能吃能动,就等于没问题。可事实上,不少基础疾病在早期是“沉默”的,比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常常没有明显症状。
就像老张,平时跳舞、聊天、遛弯样样不落。但谁也不知道,他可能早就有心脏供血不足的隐患,只是一直没发作而已。
高温像是一个放大镜,把这一切都提前引爆了。
高温下,人体代谢加快,出汗增多,水分、电解质大量流失,血液变得浓缩,黏稠度上升,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以下几个关键点:
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升高,血压波动剧烈;
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肾功能下降,水分代谢紊乱,加快衰竭进程;
对老年人来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自身体感温度往往滞后于实际温度,等感觉“热”时,可能已经处于危险边缘。
别以为夜里就凉快了,高温天的夜晚,才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医学界称凌晨1点到5点为“死亡高发时段”,这个时间段,人体副交感神经占主导,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
高温夜晚更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持续性浅睡甚至失眠,让原本已经疲惫的身体雪上加霜。
1. 老年人:体温调节机制退化,且多有基础病。
2. 心脑血管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
3. 长时间户外工作者:如快递员、环卫工、建筑工人。
4. 独居人群:尤其是家中无空调或通风不良者,易缺乏及时救助。
别以为高温只“盯上”老人。每年因高温猝死的年轻人也不少,尤其是熬夜、喝酒、空腹运动、通宵打游戏等行为,都是高温天的“催命符”。
尤其是夏季夜跑,一旦高温叠加运动后脱水,极易心律紊乱、晕厥甚至猝死。
高温不会敲门通知你它要来,也不会提前告诉你它有多致命。它悄无声息,却能让人一夜之间离开。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后悔,别觉得“我挺得住”就能无视风险。在这个动辄40℃的夏天,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保命的关键。
就像老张,昨天还能跳舞,今天却永远倒下了。
希望下一个高温天,你和你的家人,都能平安度过。
[1]《高温健康风险评估及其防控措施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2023年发布
[2]《中国气象局:2023年夏季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中国气象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