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突然去世昨天还跳舞呢!提醒:每升高1℃,风险增加8%
发布时间:2025-07-10 18:33:10 浏览量:1
“昨天还跟朋友跳广场舞,今天凌晨就没了……”值班那晚,一位60多岁的阿姨被120送来急诊,全身滚烫,体温高达41℃,到医院前已失去意识。急救团队几乎是以最快速度抢救,最终仍回天乏术。家属眼里除了震惊,就是无法接受:“她平时身体多好啊,怎么说走就走了?”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昨天还活力满满,今天却突然离世。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这么快地从“健康”走向“危急”?是不是有什么信号我们没看到?是不是很多人都忽视了那个“看起来不严重”的问题?
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多地出现高温红色预警,气温动辄飙到39℃、40℃,高温纪录频频刷新。可比天气更“热”的,是医院急诊室里一批又一批因“热射病”而来的病人。
热射病,并不只是“中暑”这么简单。它,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致死率可高达50%以上。而且——每升高1℃,死亡风险增加8%,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里明明白白写着的数据。说得直白点,高温不是闹着玩的,大热天出门、不开空调、舍不得喝水,可能就是“命”在赌!
回到生活场景。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家人?每天早上六点就出去遛弯、跳舞,回来满头大汗也不舍得开空调;或者白天怕电费贵,关窗关门硬扛高温;再家里老人常说“流点汗才是健康”,不肯喝水,觉得“渴了再喝”就行……
这些习惯,看似健康,其实暗藏杀机。尤其是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出汗机制变慢、对渴的感知减弱,极易中暑,甚至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而热射病,来得比你想象得要快、要凶。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慢慢来的,而是“突然中招”。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当超过40℃时,体内的“冷却系统”就像罢工了一样,汗也不出了,体温反而越升越高,一旦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被“热”坏,抢救时间窗口只有短短几十分钟。
高温天气中,人体核心温度每升高1℃,死亡风险就增加8%。别再说“中暑没事,躺会儿就好”,别以为出点汗、头晕一下只是“小事一桩”。很多人就是在这种“轻敌”中,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尤其是老年人,很多时候中暑并没有典型症状。不像年轻人会发热、出汗、头晕,他们可能只是觉得困、没力气、反应慢,甚至直接昏迷,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后果极其严重。
不仅仅是老年人,其实不少年轻人也有误区。比如健身房里高强度训练、户外长跑、工地作业,这些高热、剧烈运动的场景也常常出现热射病病例。年轻不等于免疫,汗流浃背也不代表“排毒”,有时是身体在求救。
临床上就收治过一个20多岁的外卖小哥,骑车送餐时连续高温暴晒、猛喝冷饮,结果突发抽搐,意识不清。送到医院时体温42℃,肝肾功能全面衰竭。
很多人会问:“难道高温真有这么可怕?”答案是——是的,尤其是连续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是“热射病”的温床。湿度高的时候,汗水蒸不发,人体就像“蒸笼”里的馒头,越蒸越热,热量根本散不出去。
高温+高湿,是热射病的“完美温床”。权威数据显示,35℃以上气温,湿度超过60%,是热射病高发的临界点。而我国南方不少城市在夏季早就“轻松”突破这个阈值。高温天,命最重要。空调不是奢侈品,是救命工具;水不是等渴了才喝,是必须定时补充;老人不是“抗热体质”,而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从医生角度看,夏季最常见的几个误区,必须说清楚:不是出汗多就是好事。有些人喜欢“出汗排毒”,夏天穿着厚衣服去跑步、蒸桑拿,这种行为极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反而增加中暑风险。
千万别等“渴了再喝水”。老年人感觉迟钝,很多时候已经脱水了自己却没察觉。建议固定时间喝水,比如每小时100-150ml,少量多次。
第三,别靠风扇解暑。风扇吹的是热风,并不能降低核心体温,尤其在高湿度环境下反而可能加速脱水。真正有效的降温方式是空调和物理降温,比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泡温水脚等。
高温天最有效的降温方式是空调辅助+身体物理降温。而对于已经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千万别耽搁。头晕、恶心、心跳快、意识模糊,这些不是“小中暑”,而是进入热射病的前奏。此时必须立刻转移至阴凉处,补水、补盐、降温,并尽快送医。
有些人可能会想:“以前大热天也没事啊,现在怎么就这么严重了?”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显著上升,我国气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极端高温事件比20世纪多了近两倍。
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中老年群体基数大、基础疾病多,一旦遇到极端高温,风险更高。而最致命的,恰恰是我们对“热”的忽视。高温不是小病,它是“慢性杀手”。它不会一下子带走你,但它会在你最放松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偷走你的健康,甚至生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医生的肺腑之言:高温,是一种需要全民警惕的“自然灾难”。从现在开始,请你记住:热射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只有30分钟,超过就可能造成不可逆伤害。
如果你是年轻人,请告诉你的父母,别再觉得“扛得住”;如果你自己是中老年人,更要懂得保护自己,不是“怕热”,而是“懂热”。有时,真正的健康不是“坚持”,而是“及时止步”。不是“忍一忍”,而是“快避暑”。这个夏天,请你和家人一起,重视高温,尊重生命。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热射病健康提示[EB/OL].https://www.chinacdc.cn,2024-07-01.
[2]王飞,陈玉红.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9):1021-1025.
[3]国家气象中心.2024年全国高温气象风险评估报告[R].北京:国家气象中心,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