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通过艺术提纯引发时代共鸣——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原风》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3 22:44:45  浏览量:2

民族舞剧《原风》剧照 刘海栋 摄

作为舞剧《原风》的主创团队成员之一,我亲历了这部作品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这部以东北秧歌传承人乔梁为原型的现实题材舞剧,既是对北方地域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理念的实践缩影。我们以“真实故事舞台化、非遗技艺现代化、青年培养体系化”为创作核心,试图通过舞蹈语言打破传统叙事框架,将地域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此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既要扎根人民、深挖文化根脉,也要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最终实现文艺作品“培根铸魂”的社会价值。

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时代转向

在《原风》的创作初期,团队便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选择东北秧歌传承人乔梁的故事,并非偶然——她的艺术生涯跨越六十余年,亲历了东北秧歌从民俗仪式到舞台艺术的转型,其个人命运与文化传承的历程紧密交织。我们深入乔梁的生活,记录她在田间采风、育人授课的真实细节,甚至将排练厅的饭盒、磨损的腰铃等道具融入剧情。这种“生活真实”的积累,为后续的“艺术真实”奠定了基础。例如剧中“镜中对话”的舞段设计,正是源于老一辈艺人乔梁对年轻演员的言传身教:剧中人物老年梁原与青年梁原在镜面装置前的时空重叠,既是对传承断层的隐喻,也暗含对代际隔阂的哲学思考。

文化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刻,而需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其当代价值。我们将濒临失传的腰铃舞、小鼓技法解构重组:腰铃的金属碰撞声被转化为命运交响,小鼓的节奏成为角色情感的外化符号。在“雪地寻根”舞段中,演员们踩着传统秧歌的“稳、浪、扭”动律,在舞台上重构出冰雪森林的意象空间。这种创作尝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响应,更是在实践中验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兼容可能。

青年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团队关注的重点。通过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我们构建了“院校-院团”协同育人机制:职业演员(A组)与在校学生(B组)同台竞演,通过对比暴露教学短板;学生在八场公演中经历从技术模仿到艺术创造的蜕变,甚至将排练失误转化为即兴创作的灵感。这种“实践反哺教学”的模式,体现了新时代艺术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需在真实创作中锤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正如一位参与演出的学生所言:“端着饭盒穿梭排练厅的日子,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戏比天大’。”

非遗传承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东北秧歌从民俗仪式到舞台艺术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我们摒弃了传统秧歌表演的程式化套路,转而构建起独特的舞蹈语法体系。例如“回忆”舞段中,“神鼓摇铃”既是非遗传统文化,又在葬礼场景中化作血色的哀悼符号——通过道具的意象化运用,“神鼓摇铃”的“摆”与“敲”被赋予情感叙事的深度。这种创作手法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内核的深层挖掘。正如我们在采风中发现:老一辈艺人的即兴表演中本就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只是长期被固化的展演形式所遮蔽。

代际传承是贯穿全剧的隐形线索。剧中设置了三组传承关系:师父与青年梁原的跨时空对话,揭示了技艺传承中的精神坚守;老年梁原与学生的师徒互动,展现了“口传心授”的教育智慧;而青年演员在排演中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则印证了“传承即创新”的当代命题。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设计,源于我们对现实困境的观察:在佳木斯的一次田野调查中,一位老艺人痛心于年轻人对秧歌的误解——“他们觉得扭秧歌就是广场舞”。这促使我们在创作中强化“精神传承”的表达,通过“饭盒誓言”“镜中独白”等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信仰的传递。

文旅融合的探索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如该剧在佳木斯大剧院公演期间同步推出“秧歌研学工坊”,邀请观众体验腰铃舞的即兴创作。这些实践让我们意识到:非遗的当代传播需打破剧场边界,构建“艺术+科技+产业”的生态链。正如一位参与研学活动的游客感慨:“原来秧歌不只是热闹的节庆表演,它承载的是一代代人的生命故事。”

人物塑造的美学突破与时代价值

梁原这一角色的塑造经历了从“典型化”到“人性化”的转变。初期剧本曾陷入英模题材的窠臼,将主人公塑造成无私无畏的“文化殉道者”。但在与乔梁的深度交流后,我们决定展现她作为普通女性的多面性:既有丧夫时的脆弱痛哭,也有面对女儿拒受衣钵的愤怒与失落。在“雪地独舞”的高潮段落中,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将绝望转化为执着——扭曲的秧歌步态、与风雪对抗的即兴旋转,这些设计并非刻意煽情,而是对真实人性的艺术提纯。一位观众在留言中写道:“我从梁原身上看到了我母亲的影子,那种明知艰难仍要坚持的倔强,正是我们东北人的精神底色。”

群像塑造是集体记忆的视觉化呈现。我们大胆起用15岁至80岁的演员同台:老年组展现活态传承中秧歌的拙朴,中年组演绎传承中的变化,青年组则以现当代编舞技法诠释传统元素。这种“年龄分层”的设计,缘于一次排练中的意外发现:当80岁的乔梁与15岁学生共舞时,两代人动作质感的差异竟构成强烈的戏剧张力。我们意识到,这种代际碰撞恰恰是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传统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在代际对话中不断生长的生命体。

身体与空间的对话拓展了叙事维度。从老旧的排练厅到辽阔的黑土地,空间的延展暗示着艺术境界的升华;镜面装置既映射技艺传承的精确性,又折射出一代代“守”艺人的不易。在“高粱红了”段落中,演员通过服装装置的瞬间转换,完成从少女到传承者的身份蜕变,这种“魔术式”的视觉呈现,实则是我们对“传承即蜕变”这一命题的具象化表达。

《原风》的创作历程,是一次对新时代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度探索。其一,文化根脉的挖掘需超越表象,要透过技艺形式触摸精神内核;其二,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通过当代表达激活文化基因;其三,艺术教育必须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在真实项目中锤炼人才的综合素养。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坚信:现实题材创作的价值不在于复刻生活,而在于通过艺术提纯引发时代共鸣。未来,我们计划让更多像《原风》这样的作品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真正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