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要事”必买衣,我到底买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16 05:00:52 浏览量:1
下班回家路上,心情很美好。手机网购物流显示,我的爵士舞蹈服已在家门口签收。一口气买了三套,分别是棕色背心搭配卡其色裤子、红色背心搭配黑色裤子、白色铆钉短袖搭配粉色裤子。想象中,穿上这几套衣服,就可以像老师和舞蹈班资深的小姐姐一样,跳出有律动、有松弛感的舞蹈了。
前两次上课,是下了班直接过去舞蹈教室的,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的我,在一堆穿着很“爵士”的小姐姐当中相当扎眼,也和在舞蹈教室里飘荡的“动次打次”的音乐中冲撞出了强烈的违和感。
把舞蹈背心套上、裤子穿上,把格子衬衫在腰间一绑,再将长期捆扎的头发甩着头散开,仿佛立刻从困在格子间里的牛马变身成了街头自由洒脱的舞者。
当再去上课时,虽然舞蹈动作还是记不住几个,舞蹈节拍还是十个错了八个,但是再看着舞蹈教室中的自己,俨然已经变成了正规军,插班生和旁听生的身份消失了。对着镜子做几个简单动作时,也觉得看着顺眼起来,甚至“能学好”的信心也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悄悄从最后一排角落挪到了前排角落。
在实质性学会跳舞之前,先是“打扮”成像是会跳得很好的样子。再做动作时,我似乎做得更舒展了。当然,在装饰性和情绪性价值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宽松的裤子确实也方便了我在做下蹲的动作时有更大的幅度。
中年人的“要事”有很多。在重新培养一个爱好之外,重要场合也算一个。每次要参加别人的婚礼、同学聚会、朋友聚餐、家长会,打开衣柜左挑右选、上蹿下跳、对着镜子试了满衣柜的衣服后,在扔了一床的衣服边叹口气坐下,打开手机或者奔赴商场决定去买一套新衣服。
怎么来科学解释小小一件衣服对于“要事”的影响呢?心理学家基特·亚罗认为,人们会通过想象自己穿着这些新衣服的样子,获得与这种穿着打扮相匹配的身份感与力量感,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中,能够做出更符合其身份角色的表现。
但是,这个逻辑在真实生活中却未必每次实现。比如在“要事”中买了衣服,但是“要事”却不一定能成。朋友说,在刚刚办完健身卡的同时,入手了多巴胺穿搭两套。很快,不仅健身卡落灰了,连带着瑜伽裤也沦落成了秋裤。听到这里,我对自己的舞蹈服也生出了几分担忧来。毕竟我也是个有“前科”的人。在对家里堆积如山的杂物进行大扫除时,竟然发现了四套跑步服。回顾起来,这分别代表曾经有四个重要的时刻,我狠狠下定了决心,要用“跑步”来消除中年油腻。
这黑、红、粉、紫摆在一起,我已然分不清对应的是哪次的决心了。只是依稀记得,这些跑步的“要事”有的是刚生完老大下定决心要恢复生孩子前的身材,有的是刚生完老二觉得可以无牵无挂地恢复不会再反弹的身材,有的是纯粹参加完同学聚会看到同宿舍的女孩都还窈窕淑女产生的焦虑。“新衣”带来的冲劲和热乎劲,也分别持续过一段时间,但是繁重工作、加班熬夜、带娃上课,又从不同程度磨灭了“新衣”带来的能量,导致了“要事”的放弃和中断。
回想起来,每一次“要事”前的新衣都给了我一种“全新开始”的心理暗示。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似乎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人生状态的改变。同时它让我在心理上提前进入状态,仿佛在告诉自己:“我要认真对待这件事,我要以最好的状态去参与。”
但是,更经常发生的是,中年人的“认真”和“最好的状态”被生活琐事、压力焦虑蹉跎,多数变成了难以兑现的自我承诺。在买完新衣后,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从服装上入局还是从实力上入局。服装上入局只需要两天,挑选和下单半个小时,快递送达两天,但是真正学会某项新技能是以月甚至年为单位的计算。
选择穿成什么样去做一些事,是中年人可以办成的、为数不多的简约仪式和自我鼓励。只是还要略微慎重考虑的是,如何多一些坚持,让新衣不至于沦为写真馆的妆造道具,只供偶尔进入某个场景,却无法过上真正想追求的生活。不能忘了,想要拥有与穿着打扮相匹配的身份感与力量感,才是“每逢要事必买衣”最初的设计。
(作者为北京事业单位职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任真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