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本质,其实是玩
发布时间:2025-07-16 20:55:17 浏览量:2
修行的本质就是玩,就像唐代禅宗大珠慧海说的:
“饥来吃饭困来眠,便是修行了。”
当修行的外表慢慢褪去了苦行僧的刻板外衣,其内核便能显露出一种奇妙的真相——它竟与“玩”的纯粹与自由血脉相连。
庄子在《田子方》中说: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人的修行,不该是苦修,苦行,应该是在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
大珠慧海的“饥来吃饭困来眠”是随缘任运的自在游戏,而庄子所言的“至美至乐”之境,更是灵魂在天地间无拘畅游的极致体验。真正的修行,原来是一场灵魂的嬉戏。
玩物养志:日常皆道场
其实,人到一定年纪,闲情逸致,便是最好的归宿。
正如陶渊明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安逸,足够淡定的话,那么就算不会弹琴,但也抚琴一番,好不好听无所谓,内心舒坦就足够了。
也就是说,并非真懂唱歌的人才配唱歌,不懂唱歌的人哼上几句,心里舒坦,岂不也是另一番美好体验?
毕竟,琴非技,趣在玩心,可以说人活在这个如此之卷的社会里,是难得有闲情的。
万物在世,唯有逍遥,才能快乐,哪怕山水穷通,也自有其中妙处。
王维曾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我们亲近大自然,内心慢慢静下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舒适之后,内心的、精神的收获肯定也不少。
而且我们越是能让浮躁、焦躁的内心静下来,我们的现实世界就越能给到自己更多的满足和幸福感。
特别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的一句话:“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当你一边玩物,一边养志的时候,就会慢慢感受到,其实快乐就在眼前,幸福就在脚下。
只要我们不要胡思乱想那么多,不要纠结那么多,不要顾虑那么多,不要欲望那么多。
最终,万物皆可爱,乐在观玩,也是美满修行。
游戏三昧:心无挂碍真洒脱
人,不该有那么多的闲愁,而是应该多一些闲情。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番忙碌之后,我们就不应该继续给自己加压力,加烦恼了。
而是要学会善待,看清自己的位置,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起码,我们要让自己这一生,过得更值得。
所谓的值得,就是不要让自己在一些白白浪费和消耗的地方上重复折腾、折磨自己。
就像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要知道,多数人都应该承认,自己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所谓的吃苦,都是白吃的。
起码,我们总是容易变得一厢情愿,甚至固守己见地认为自己所选择的一切,都是对的。
破相除执,游戏空性,活出自己的自在和担当,方能活出清醒和自在。
说白了,我们千万不能活得一辈子只会赶路,却从未有过停留一番,好好观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写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
唯真趣者,深得游戏三昧,心无挂碍,方能人间飞扬。
一个人的智慧,其实就在现实生活里,就在一言一行之中。
唯有超越思想桎梏,在松弛的状态下,便能体验生命之舞中飞扬之感。
天真作舟:复归于婴儿
网上有句话,只要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其实,人就活一辈子,真的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苦那么累。
毕竟,人生一世,怎么活不是活,干嘛非要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那么苦。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人处世,其实就应该活得独立一点,在独行之中也能感受到如同婴儿一般的纯粹和天然。
正如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最终,永葆孩童一般的本真,保留纯粹的灵魂,真正在一种自在而惬意的修行过程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修行不该是身上重负的攀登,而应该是灵魂在万物间轻盈的嬉戏。如苏子观物皆可乐,亦如泰戈尔所期许的“以智慧重获童年”。
当我们以一种“玩”的赤子之心观照世界,便能在饥餐困眠之间皆成妙道,行坐看云之际尽显逍遥。
如此,修行的真谛,便在这无目的之欢喜、无功利之投入中,将生命活成一场无往而不适的神圣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