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瑶长鼓
发布时间:2025-08-06 09:40:22 浏览量:1
石光明
苍山如海。车在山路行驶,犹如船行在波谷浪尖。行走山中,峰高坡陡,树密花稀,绿色扑面而来,云气飘逸而去。
这座山叫西山,在湘南临武。虽与骑田岭山脉的东山相邻相望,西山却属九嶷山一脉,乃萌渚岭支系,还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两江源头。
西山很多地方都有,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山。杨朔的《香山红叶》把西山贴上了红叶的标签,让人一说起西山,便是对满山红叶的期盼。这次去临武西山,心想,初夏时节红叶是断不会有的,心里难免惆怅。
红叶无缘看到,我却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瑶族长鼓舞。
在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六十的湖南,西山森林公园并不算最出色的,却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因为这里有临武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湖南最早设立的瑶族乡,今年恰好是设乡70周年。西山瑶族乡,本地人习惯称作“西瑶”。
瑶族长鼓舞。 通讯员 摄
西山深处,山势平缓了,目的地桃源坪就坐落在这片高山台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南岭山区瑶乡传统村落,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土墙木构房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村中一棵高大的古树吸引了我们。树干笔直,树影婆娑,绿枝团簇。“这是红豆杉,桃源坪的镇寨之宝。”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小邓告诉我们,顿了顿说,“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树种,我们又叫它植物大熊猫。”据说,红豆杉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很难存活。西山的高海拔气候生态环境,恰恰适宜它生长,现在村里已成片繁育红豆杉幼苗,准备大面积栽种。
仰慕了红豆杉,又参观瑶家米酒坊。小邓故作神秘,说道:“西山米酒是临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武人走亲访友送礼佳品,人们誉为湘南贡酒。”进门一看,高高的蒸锅冒着热气,正在蒸米。一位劳作的瑶家女子笑吟吟地说:“西山米酒就是用自种自吃的粳稻米酿的。”原来除了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的水质,这便是西山米酒的独特之处。她掀开一口大缸的木盖让我们看,“这缸酒已发酵两天,快成了。”只见缸内中间塌陷,泛出淡黄酒液,一股香甜味飘逸而出,让人微醺。
转过几个屋场,来到一户人家,屋前空坪摆了一张方桌,几米开外是一排条凳,心里暗忖,主人会用什么招待客人?小邓招呼大家坐下,“好戏就要开场了。”几个身着瑶族服饰的汉子和女子从屋里走出,二位盛装女子手持造型精致的长鼓,登上方桌,四位汉子各持打击乐器,站立一旁。锣鼓声起,女子随鼓点节奏而舞,一会高桩(半蹲),一会矮桩(全蹲),一会屈膝,一会拧身,走角换位,贴身而过,轻缓紧凑,活泼持重。这是瑶族长鼓舞中最富特色的“桌上长鼓”,又叫“高台长鼓”。
早闻瑶族长鼓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既是国宝级文化遗产,也是瑶族群众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瑶族长鼓舞源远流长,据说起源于祭奠盘王的礼乐。《搜神记》说:“……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瑶族经典《过山榜》载:“长腰木鼓……儿孙连手抱臂,呵呵跳唱,作乐三天三夜,惊天动地。”隋唐时,瑶族先民几乎生活在湖南全境。盛唐之末,杜甫游洞庭泛湘江,有诗写照:“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开梅山后,一位叫吴居厚的官吏到梅山推行新法,以诗记录了当时梅山瑶民生活习俗:“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诗中的“穿堂鼓”便是瑶族长鼓。
长鼓舞的舞蹈语言十分丰富,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化、信仰有机汇合,反映了瑶族同胞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我问为首击乐的汉子,这一套长鼓舞表达了什么内涵?汉子虔诚地告诉我:他姓盘,村里瑶族大都姓盘,属于过山瑶。过山瑶是瑶族的重要支系,因“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文化特征而得名。西山这一支是明朝中叶,正德二年(1507年)从岭南广西贺县受命帮助杀贼剿匪过来的,功成后落地定居西山。刚才表演的长鼓舞展示了先民定居之初修屋盖房的劳动情景。那棵古红豆杉就是当时栽下的,它见证了桃源坪五百多年的风雨春秋,村民们奉若神灵。
从西山回来不久,同行的画家发来了一张微信图片,打开放大看,好一幅丹青国画,满山红叶的西山跃然纸上,山峰红叶簇拥中是错落散布、炊烟袅袅的瑶家房舍,题头是“西山秋韵”。我没与画家透露心曲,但心有灵犀,他的画圆了我对西山红叶的梦。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