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曲艺少年接力赛:舞台上的新声与时光里的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3:51 浏览量:2
舞台灯光聚焦,稚嫩的童声在郑州尚座中心中厅回响。8月7日晚,第十五届河南省少儿曲艺展演颁奖晚会在此落下帷幕。这场始于2001年的“育苗”工程,已走过24载春秋。从传统剧场到开放舞台,从懵懂孩童到授业师长,河南曲艺的薪火,在一方方不断变迁的表演平台上,完成着跨越代际的接力。这里,有老艺术家的皓首坚守,有小演员的汗水与荣光,有师者的传承热望,更有面向未来的深沉思考。
新舞台·新声场——古老艺术与都市脉搏共振
本届展演,从122个报名节目中精选72个优秀作品,不仅吸引了河南本土小选手,更迎来陕西、甘肃、青海等多省曲艺新苗。清脆快板、诙谐相声、醇厚大调、亲切坠子……孩子们以稚嫩却专业的表演,让曲艺这古老艺术与都市脉搏同频共振。
“在这种开放环境中演出,传播效果非常好!几层楼观众流动观看,打破了剧场壁垒,让更多人‘偶遇’曲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赵倩现场观察后分析,但他亦坦言挑战,“噪音、声音效果、演出秩序维护都需要找到平衡点。空间不是剧场,声音传播效果会打折扣,这是现实问题。”
选择开放的演出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省曲协驻会负责人王谨认为本届展演效果远超预期:“前所未有的高涨状态!曲艺接地气、有烟火气的特色被充分激活了。观众沉浸感、参与感很强,真正体现了曲艺‘文艺轻骑兵’与民同乐的本色。” 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让曲艺的“轻巧”与“轻快”在流动的人群中找到了新的传播路径。
点新苗·传心法——专业评审助力少儿曲艺成长
本届展演知名曲艺家全程坐镇,每天换一场评委,名家评委与曲艺新秀交叉,为展演提供了专业保障。赵倩介绍:“评选标准以鼓励为主,兼顾专业性,注重作品完整度、曲种艺术特色呈现以及小演员的声音、气息、神态等。” 他认为,“整体展演水平一年比一年好,小演员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呈现低年龄化特点,少儿曲艺未来潜力巨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主席赵慎珠表示,“评选时注重题材新颖和表演创新,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最佳状态。”她还强调,“评论和创作被称之为文艺作品的‘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辙’。我们文艺评论也期待着能够通过和创作、演出深入结合,共同推出精品力作。”
深根脉·长接力——十五届培育艺术生命链
十五届,远非一次次活动的数字叠加,它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艺术生命链。晚会开篇的纪实情景剧《河南曲艺新生代》震撼人心:从第一届到第五届的冠军,带着自己的学生依次登台;压轴的,是15届从未缺席的杨建国老师,他声音微颤却字字铿锵:“我从壮年步入老年,十年前我的学生带着他们的学生也来了!这说明曲艺传承不是我一人在坚守,是一群人在奔走!只要身体允许,我将用一切有生力量架起传承的桥梁!”学生代表齐声回应:“我们会沿着老师铺好的路走向曲艺辉煌的殿堂!
台下,王谨深感振奋,她看到了展演的深层价值:“让幕后传承人走向台前,展示薪火相传的成果——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人成就,更是河南曲艺的缩影!”
这正是大赛最宝贵的财富: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师亚峰,河南省曲艺团优秀青年演员赵天尧、赵丽、韩秋俊,以及优秀曲艺演员郎晓磊、程鸿征、程鸿双等,都从这里起飞;钟鑫、陈超凡、李晓楠等昔日小选手,如今已成中原大地上的曲艺播种者。80岁高龄的著名快板书艺术家张志宽动情道:“河南少儿曲艺大赛搞得好!我在全国快板大赛中多次见证河南孩子获奖,还收了河南徒弟——曲艺把我和河南紧紧相连!”
十五载耕耘,如同田埂上的麦子,“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一代代人的坚守,将对曲艺的深情融进时光,也根植在河南这片土地的血脉里。
小苗长·薪火旺——汗水、热爱与成长
聚光灯下,是汗水浇灌的热爱与成长。学快板两年的获奖小演员李瞾轩直言收获:“我口齿更清晰了,手更灵活了,曲艺给我带来了快乐!” 尽管首演因紧张未达最佳表演状态,其母亲赵女士仍满是欣慰与支持:“高手如云的赛场,他能顶住压力登台已是成功!意志力、学习力都提升了。学习曲艺练功辛苦,有时我也心疼,但既然选择了,我就全力支持!”
苦练曲艺表演四年的获奖小演员马敏燕激动不已:“今年人物‘跳进跳出’更自如,节奏更抓人,我的进步得到了回报!这让我更有自信学好、传承好曲艺!”其母亲马女士道出坚持的不易:“过程枯燥,孩子有时会烦、会想放弃,家长得在后边‘推着’,甚至‘打着吵着’让她坚持。但收获巨大,古典文学熏陶、自信提升、表达能力增强,让她在校园里有了独特的光彩。”
孩子们的成长,是传承最生动的注脚。赵慎珠用三个关键词凝练观感:“执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众多坚守者,让曲艺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春风化雨,传递价值,滋润人心。热爱——在‘无视频不传播’的碎片化时代,孩子们选择学习古老曲艺,令人动容!创新——既看到老段子的扎实传承,也期待我们的这些小演员和我们的曲艺从业人员能够有新的作品来歌颂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充分发挥出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积极的作用。”
沃土新耕——开放包容育新机
站在十五届的新起点,展望未来之路,王谨思考更深:“本届快板说口多,唱口少。唱段需孩子静心学习且伴奏成本较高。未来希望能鼓励更多‘曲艺唱口’加入。” 她更主张以开放包容促进融合:“讲故事、脱口秀,甚至戏曲小品,皆可融入‘大曲艺’范畴。艺术本不分家,融合才有新活力!只要孩子愿意来,平台永远敞开——这是传承下去、年轻化的关键。”
赵倩则看到基层的蓬勃生机与平台价值:“河南有众多基层曲艺教育机构,像新乡杨氏山东快书义校等很有传承,15届展演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人才培养平台。在非遗保护大背景下,加上现代学习手段(如观看顶尖大咖视频)和传播优势,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曲艺人才梯队建设会越来越好。这种全国性的展演形式,对整个曲艺复兴有示范意义。”
晚会落幕,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的开幕寄语犹在耳畔:“曲艺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孩子们,展演意义远不止名次——这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碰撞灵感的课堂。每一次登台都是勇气的勋章!”从2001到2025,十五方舞台托举代代新苗。当耄耋艺术家与稚嫩小演员同台微笑,当师生之手在聚光灯下紧紧交握,一条贯穿岁月的艺术生命链熠熠生辉。
在河南这片曲艺的沃土上,新苗正破土,薪火永续燃——曲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