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河湖水岸正从防洪屏障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生活舞台
发布时间:2025-08-26 14:06:28 浏览量:1
中国经济报导:2025 年,随着 “两园一河” 协同发展、亮马河航线延伸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京城河湖水岸正从防洪屏障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生活舞台,为市民带来亲水、近绿、品文化的多元体验。
生态筑基:从水质改善到空间重构
滨水空间的开放共享,始于水环境治理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五大水系生态修复,为滨水空间活化奠定了核心前提。永定河作为北京的 “母亲河”,通过水源涵养、湿地建设等措施,已形成连续的滨水生态廊道。
在 “两园一河”(园博园、首钢园、永定河)区域,1.3 公里的滨水核心带改造中,建设者们精心保留了自然滩地肌理,同步构建了水质监测智能系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市民活动的平衡。
潮白河的治理则展现了精细化修复的智慧。2023 年开放的 4.25 公里彩色慢行道,将原本破损的混凝土路面改造为蓝、绿、红三色沥青步道,划分出明确的人行与骑行空间。沿线新建的 149 个亲水平台精准选址于原有垂钓热点区域,配备救生设施与水情监测设备,既满足了市民亲水需求,又建立了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种 “生态优先、安全第一” 的理念,让昔日的行洪河道蜕变为 “观鸟 — 垂钓 — 漫步” 的复合型生态空间,凤头鸊鷉、白鹭等水鸟的频繁现身,成为水质改善的最佳佐证。
滨角园的规划设计大赛则为未来滨水空间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获奖方案 “水汇新生” 提出的 “三带、四区、九景” 结构,将京密引水渠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处打造为集生态科普、文化展示、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空间。
方案中 “平战结合” 的设计巧思 —— 平时作为游船码头和休憩驿站,汛期变身应急避难场所 —— 体现了北京滨水空间在功能多元性上的深度探索。
文化赋能:水系串联起的城市记忆
滨水空间的 “新玩法”,本质上是水文化的现代表达。北京通过水系串联起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让每一段河岸都讲述着独特的城市故事。在永定河流域,“两园一河” 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空间缝合,而是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首钢园的工业遗产与园博园的园林艺术,通过 10 分钟轮渡航线实现无缝连接,游客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既能感受百年钢铁工业的硬核力量,又能领略江南园林的婉约意境。
规划中的观光小火车将利用废弃铁路线,把沿途的烽火台、古渡口等文化节点串联成线,构建起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的文化体验廊道。
亮马河的蜕变则演绎了 “国际范儿” 与 “烟火气” 的完美平衡。2025 年启动的四环路以下段 4.8 公里治理,将三里屯、燕莎、蓝港等商圈与滨水空间深度融合。改造后的沿岸增设了滨水外摆消费区和 “亮马小院” 等艺术空间,白天是咖啡飘香的休闲驿站,夜晚则成为灯光璀璨的 “潮趣秀场”。
航线三期工程完成后,22 公里的游船线路将让游客从朝阳公园一路领略 CBD 天际线与古运河遗址的时空对话,这种 “水岸 + 商业 + 文化” 的融合模式,重新定义了城市休闲生活。
通惠河与亮马河的灯光秀则成为水文化的动态呈现。春节期间的 “春满朝阳 龙腾盛世” 光影秀,将奥林匹克塔、大望京建筑群等现代地标与河畔古建在夜色中交织,传统年俗与现代艺术的碰撞,让滨水空间成为承载节庆文化的新载体。
而萧太后河在环球度假区内的设计处理,则巧妙植入漕运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体验国际游乐项目的同时,仍能触摸到北京作为运河城市的历史肌理。
活力营造:全时全域的多元体验
北京滨水空间的 “新玩法” 呈现出鲜明的场景化、季节化特征,形成了 “春赏景、夏亲水、秋漫步、冬戏雪” 的全时体验闭环。在冬季,龙庆峡的冰灯嘉年华已连续举办 38 届,香蕉船、冰面雪圈等 10 余项冰上项目让 “冷资源” 变成 “热经济”;而永定河畔的 “首钢园冰雪汇” 则将工业冷却塔改造为数字 AI 体验场,科技与冰雪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冬日乐趣。
夏季的水上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潮白河的天然泳池、亮马河的桨板体验、永定河的湿地科普游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亲水需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对滨水空间 “全龄友好” 的设计考量 —— 龙潭湖的冰雪嘉年华专为儿童打造了安全戏雪区,潮白河的慢行道设置了无障碍坡道,滨角园规划了自然教育课堂,让每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专属乐趣。
“一轴多点” 的空间布局让滨水乐趣触手可及。以温榆河为轴心,辐射全市的 16 处河湖滨水空间在春节期间同步推出特色活动:温榆河千灯会的璀璨灯火、青龙湖的民俗表演、古北水镇的长城雪景,形成了 “市区 — 近郊 — 远郊” 的梯度休闲网络。这种全域化的布局策略,使滨水空间真正成为普惠民生的 “幸福水岸”。
从永定河的 “母亲河” 复兴到潮白河的 “生态廊道” 建设,从亮马河的 “国际水岸” 打造到滨角园的 “未来样板” 探索,北京滨水空间的开放共享正在书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这些散布于京城的蓝绿丝带,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文化体验,更重塑了人与城市、自然的关系。
当市民在晨光中沿着彩色慢行道慢跑,在暮色里乘轮渡观赏西山日落时,他们体验的不仅是 “新玩法” 带来的乐趣,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