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舞台,或许只有对罗永浩的吐槽是真实的?
发布时间:2025-08-24 05:40:56 浏览量:1
我今天看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第11期(上)。
这个节目,追到现在,确实有些「疲累」,这种「疲累」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好笑」的内容越发缺乏,具有「争议」的内容,也在一次次驱赶观众。
二是,「失望」逐渐累积,「失望」来自于,为什么我认为「好的」,大部分被淘汰。
当然,「我认为」肯定是主观的,但种种迹象表明,似乎真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比赛,以及,强行向我投喂某种「审美」。
我已经分辨不出,什么是「真」的。
不过,我倒是怀疑,部分演员对罗永浩的「怨言」,像真的,以及,好多段子加起来,还不如「吐槽罗永浩这种即兴行为」有趣。
没了「真实」(不需要完全「真实」,至少让观众感受不到「太虚假」即可),一切就变得索然无味。
本期,实在要选钟意段子的话,我挑小四爷、Kid、孙书恒吧。
小四爷,他本期聊「催婚」,认为「老年人」更适合婚姻,这个角度,我好像听过类似观点,倒是不新鲜。
我发现,小四爷除了「穷」,其实他的「语调」也很有特点,「贱兮兮」,这个段子,换别人来说,还真没有他这种效果。
Kid,他本期聊「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现场效果很「炸」。
我一直很喜欢Kid,他兼具「表达」与「好笑」,技巧纯熟,不过,本期段子,其实不如之前,「好笑」是有,但是段子中的「逻辑」稍微欠缺,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角度」。
他不是那种「逻辑推导」型,但他的段子,不缺乏思考。
Kid之前,总能挖掘出一些比较独特「视角」,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件」,演绎这种思考。
孙书恒,他本期聊「所谓成年人,其实都是小孩在扮大人」。
我挺喜欢他这种思考角度,他和Kid不同,他偏向于「逻辑推导」型,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慢慢拆解这个观点。
当然,这种思维模式,在线上稍微吃亏,5分钟,线上观众还来不及思考,就要投票。
但对屏幕前的观众友好一些,观众可以随时暂停,重复播放,消化其中逻辑。
我挺喜欢他这种类型的段子,不只是「好笑」,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挖掘生活中的「荒诞」,再转化为「有思考的幽默」。
再简单聊聊其余演员。
徐志胜,一个梗都没有,他能走到这一轮,就行了,再走下去,会引发部分观众「反噬」。
哈哈曹,我其实挺喜欢这个段子,他叙事能力依旧很强,将「他坐经济舱,漫才兄弟坐商务舱」,这件小事,掰开揉碎,叙述得很有趣。
结尾部分的留白——将此事延伸至竞争中的「鲶鱼效应」,其实挺深刻,还带着一丝愤怒。
问题可能在于,段子有局限性,如果不了解「漫才兄弟」和「哈哈曹」,观众可能难解其味。
高寒,发挥稍微失常,这个段子过于「私人化」,缺少铺垫,没能让观众进入到他的「情绪」中。
不知他是段子储备不足,还是觉得「到此即可」。
漫才兄弟,保持高水准,但「保持高水准」的另一面是,没有「突破」。
张骏,也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段子,如他个人所说,在讨论一个「小而痛」的问题,这种问题有个弊病,确实容易让人认为「无病呻吟」。
张骏也是「逻辑推导」型,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拆解。只是,他这次提出的观点太「小众」,有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但在技巧上,他确实愈发成熟。
可能到这一轮,他不想再聊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想讲一些自己审美内的话题。
小帕,一个梗都没有,又在开发布会,又在解释她自己身上所面临的质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众的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自身强,才是真强。
此外,再聊一句罗永浩的开场秀,所谓中老年人如何自处,避免被骂,我听过一句话,大致就是,「不要取悦年轻人」。我深以为然。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纯属闲聊,请勿以我为准。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 #罗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