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中国艺术报|让生命的华章在舞台绽放——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综述

发布时间:2025-08-27 19:26:39  浏览量:1

河南省残联选送的豫剧《穆桂英挂帅》 张田 摄

湖北省残联选送的舞蹈《凤凰》 张田 摄

江城夏夜,长江之畔,琴台大剧院华灯璀璨。8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举行。本届汇演以“心梦交响·共赴时代华章”为主题。演出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0多名演职人员带来了涵盖舞蹈、声乐、器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优秀节目。来自重庆的女子群舞《巴女拓影》生动还原东汉巴渝舞女“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的生动形象;来自天津的童声合唱《我们是天津娃娃》加入富有天津特色的曲艺形式——快板;来自西藏的《羊卓舞步》跳出了无声世界中的绚烂灵动……这场汇演不仅是艺术才华的展示,更是残疾人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精神的集中体现,生动诠释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身体会说话,无声亦如雷

当语言静默,身体便成为了最铿锵有力的表达。对于听障舞者而言,舞蹈节目最大的挑战便在于需要建立一种超越听觉限制的集体默契。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21名听障学生历经数月精心打磨,演绎了震撼心灵的舞蹈作品《凤凰》。该作品取材自大型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选段,21名舞者排布开来,如巨大双翼整齐舞动,共同构成展翅翱翔的“金色凤凰”,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诠释荆楚文化中凤凰吉祥美好、昂扬生长的精神姿态。作为本届艺术汇演舞蹈类的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李超点评道,该作品具有较强的演绎张力和艺术独特性,为观众带来了饱满而强烈的视觉体验,“凤凰”身体局部的动作刻画和情感传达尤为细腻,舞台布置、服装及道具的设计、呈现也十分精良,具备成为亮眼的文化名片或地方旅游演出亮点的潜力。

由新疆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学校26名听障学生演绎的舞蹈作品《我的阿勒泰》以奔放的舞步勾勒出家乡的辽阔壮美。手语老师路颖介绍,团队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的孩子,这些孩子起初对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和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并不“感冒”——那片壮美的雪山草原是他们自幼看惯的寻常风景。然而,艺术的种子总在潜移默化中萌发。通过引导,孩子们开始主动翻阅起那本书,兴奋地用手语与同伴、老师分享书中描绘的、他们既熟悉又新奇的家乡细节:一滴露珠的坠落、一阵风穿过白桦林的声音、一场草原转场的喧嚣……正是这份重新被点燃的、对故土深沉的认同与热爱,催生了这部奔放豪迈的舞蹈作品。编排舞蹈的过程充满挑战。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绝对寂静的世界里,听不见音乐,也无法用语言交流。节奏依靠一遍遍用脚踏击地面传来的震动来感知、依靠手语老师的手势节拍来协同;情感的传递则完全依赖彼此眼神与呼吸达成的默契。通过这部6分钟的舞蹈作品,演员们用精准且奔放的舞姿发出了“新疆欢迎你”的真诚邀约。

心眼观万物,音声溯古今

舞台之上,光与影交织,声与形共融,每一幕华彩都是对生命力量的极致表达。视力障碍并未阻挡他们对乐章的理解,听力的局限亦未束缚他们诠释艺术的渴望。大幕徐启,“雅乐鸣盛世,华夏有正声”。山东代表队86名视障与听障演员演绎的作品《盛世雅乐·宣平之章》复现了清代祭孔雅乐场景,作品集结编钟、琴、瑟等八类十七种传统乐器,庄重恢弘,演员们依靠默契与震动感知完成复杂乐章合奏,实现了儒家礼乐文化“中正平和”的韵律与特殊群体的生命节奏共鸣。河南代表队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巧妙融汇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与河南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战鼓表演,传统唱段与震撼鼓点相融合,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舞台调度层次分明,穆桂英英姿飒爽,鼓阵气势磅礴,演员击鼓动作刚劲统一,以独特的编排理念和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呈现舞台张力,展示了戏曲艺术焕发的时代生机。

福建省海峡残疾人艺术团“看到”组合,作为全国首支盲人阿卡贝拉演唱组合,以一曲《山上的花》展现了声音艺术与身体表达的深度交融,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此次在舞台调度与肢体语言上的大胆突破:演唱伊始,8位歌者便朝着不同方向散开,在无光的舞台上独立定位;随着主歌推进至最后一句时,他们精准同步,齐刷刷转向观众,同时辅以有力的握拳、深情的抚心等首次尝试的肢体语言。对于视障歌者而言这是极高的艺术挑战:在绝对黑暗的环境中,他们不仅需要精准把握复杂多变的节奏、交织的和声声部并牢记歌词,更需在空间位移中保持整体和谐,并最终协同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这无疑是对其艺术专注力、空间感知力与团体协作能力的极致考验。据团长介绍,希望通过温柔坚韧的旋律与演绎触及更广泛的残障群体,抑或是更多迷茫的人,为他们带去慰藉与力量。

心梦筑华章,生命耀舞台

这场艺术盛宴的绚丽绽放深深植根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时代沃土。从1987年首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至今,三十八载时光流转,参演规模从最初的数百人扩展至如今的数千人,节目形态由单一走向多元,汇演已累计培育超过三万名基层残疾人文艺骨干,点亮无数个体的艺术梦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介绍,本届汇演体现出“原创性强、演员年轻化、时代特征鲜明”三大特点,许多作品深度融合非遗与传统元素,展现出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意识。

在汇演期间,长江经济带残疾人非遗文创展示交流、一江两岸灯光秀等配套活动同步开展。

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虽已落幕,但残疾人追求艺术梦想、展现生命精彩的舞台永不落幕。他们在舞台上播下的尊重、平等、关爱的种子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那些动人的旋律和身影将汇聚成时代最动人的交响,以超凡技艺与磅礴生命力,在方寸舞台之上奋力书写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奇迹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