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教授团队研究闪耀ESC国际舞台:人群试验揭示,ACS患者的心脏代谢指数与炎症介导的易损斑块形成及预后相关丨 ESC・中国心声
发布时间:2025-08-31 21:10:46 浏览量:2
8月29日-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本届ESC会议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探究了心脏代谢指数与炎症介导的易损斑块形成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下面一起来聆听 ESC・中国心声,感受心脏病学发展与创新魅力之光!
刘巍教授团队闫海浩博士报告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
ACS起病急骤,预后不良,尽管介入技术和药物治疗取得进展,但其仍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早期识别病因和预后标志物对临床至关重要。心脏代谢疾病通过代谢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心脏代谢指数(CMI)作为反映内脏脂肪分布和代谢状态的指标,已被证实与代谢综合征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相关,但其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尚未明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凭借高分辨率可精准识别易损斑块特征(如薄纤维帽、巨噬细胞浸润等),这些特征显著增加ACS风险。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全程中起关键作用,与代谢紊乱相互促进,形成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最新研究发现CMI与机体炎症相关,因此,CMI可能在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本研究拟通过OCT技术探讨CMI与易损斑块的关联,并分析炎症指标的中介效应,以揭示CMI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潜在机制,为ACS风险分层提供新依据。
研究方法
1. 患者选择,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设计
2.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R software 4.4.2统计学软件分析。根据 CMI 的三分位数探讨了所有受试者在基线时的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MI与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按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前吸烟、家族史进行调整。采用"mediation"软件包进行中介分析,评估差异显著的炎症指标在CMI与易损斑块关联中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判定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 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 总效应(Total effect)具有统计学显著性;(3) 中介效应呈现正向比例关系。
使用多变量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调整混杂因素来评估CMI与MACE的相关性并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OCT斑块特征分析表明,随着CMI水平的升高,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巨噬细胞浸润和最大脂质弧度发生率显著增加,而FCT明显变薄。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CMI是易损斑块特征的独立预测因子,如图2,表1所示。
图2 CMI与易损斑块的关系
表1 CMI与斑块特征的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
对与CMI有关的炎症指标进行中介分析,显示hsCRP介导了CMI与最小FCT之间17.0%的关联[Indirect effect=-5.21, 95%CI= (-12.70, -1.27), P=0.016],见图3。
图3 中介作用图
经校正所有混杂因素后,CMI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呈显著正相关[风险比(HR)=1.59,95%CI:1.07-2.38,P=0.022],如图4所示。
图4 预后分析森林图
研究者结论
研究确立了CMI作为ACS患者易损斑块特征和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发现全身性炎症是一个关键的中介因素。这些结果提倡将CMI纳入临床实践,联合腔内影像学可增强风险预测并指导ACS患者采取个性化管理策略。
刘巍教授点评
本研究首次调查了CMI与OCT识别的易损斑块的相关性,并表明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中介分析揭示炎症标志物hsCRP在CMI与最小FCT关联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炎症是CMI与易损斑块关联的潜在机制。此外,CMI与ACS患者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
CMI一定程度反映了机体代谢障碍,既往研究报道了CMI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肝病等新发慢性病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基线时高CMI组有着更高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进一步证实了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
代谢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病理生理机制涵盖胰岛素抵抗、免疫、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CMI作为反映机体代谢活动和内脏脂肪分布指标,早期证实可能是缺血性CVD最强效的预测指标之一。另一项探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联研究提示CMI与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股动脉的缺血程度相关。本研究第一次通过腔内影像学明确CMI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的关联,包括对TCFA、最小FCT、最大脂质弧的线性正相关,提示高CMI患者高危斑块特征更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严重。
除此之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胆固醇和炎症的积累有关,尽管存在降低LDL-C 水平的有效疗法,但一些患者仍会因持续炎症而发生心血管事件,称为残余炎症风险。研究发现CMI水平与机体炎症指标相关,这与既往研究一致,同时不同炎症指标与TCFA、巨噬细胞、最小FCT、最大脂质弧等斑块特征存在关联。进一步进行中介分析,显示hsCRP介导了CMI与最小FCT之间17.0%的关联。因此,CMI代表的代谢障碍可能通过炎症诱导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研究阐明了CMI 与ACS患者MACE的关联,CMI作为连续变量时可以看到与MACE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同样研究发现CMI对存在钙化的亚组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较大的钙负荷代表没有明显炎症活性的晚期稳定斑块,CMI对于此类患者可能难以通过炎症途径来影响预后。而对于非钙化病变来说,常规代谢水平监测与炎症治疗值得进一步重视。
专家简介
刘巍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工作15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Tan Tock Seng医院,日本东邦大学大森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美国休斯顿德州医学中心Methodist医院Debacky心血管中心及德州大学医学部接受心内科及心血管介入培训
擅长冠心病诊治,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在国内首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复杂冠心病
目前担任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理事,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学组委员等,北京生理学会理事
专家简介
闫海浩医生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