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如何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01 10:37:51 浏览量:1
短剧≠快消品
作者 | 胡新周
7月初,一部以非遗文化为主角的竖屏短剧《傩戏》让网友们纷纷感慨,“看短剧吃上了非遗的细糠”。打动他们的,不只是精致独特的服道化和新颖的剧情,更是“民族文化的魅力”和“让人热泪盈眶的家国情怀”。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高知的用户被快节奏、强剧情的短剧吸引,简单重复的爆款套路开始被厌倦,更有深度和质感的内容受到广泛欢迎。
非遗短剧,借着这股东风“原地起飞”。
近日,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发起“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便是非遗民俗文化专场。创作者面临的挑战,是以非遗、民俗为主元素,融入玄幻、脑洞等现代创意,贴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短剧。
这不仅是一场牵动无数观众的传统文化保卫战,也是短剧行业又一次重大升级的内容生态战。
这是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高燃故事:起源自商周时期的傩舞传承凋零,申遗资格险些被窃取。在危机时刻,沉睡千年的“傩神”被意外唤醒,她决心肃清叛逆,夺回属于民族的文化瑰宝。
短剧《傩戏》7月10日上线后,24小时红果短剧热度破5000万,登上微博、抖音和红果的热搜榜单,并被翻译成超12种语言,“飞”向世界各地。
“又A又飒”的女主角、庄重神秘的祭祀仪式、守护传统文化的热血剧情,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老祖宗的文化这么酷!”“爱国情怀满分,难得这么正的题材也能出精品。”“唢呐像是解锁了隐藏在血液里的民族传承,听得热血沸腾!”“第一次觉得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老物件,而是能看懂、能共情、能追更的活态文化。”
在紧凑的叙事节奏和中式美学的神韵中,观众透过手机屏幕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让沉默的非遗文化变得鲜活、生动、充满力量,也让年轻人燃起了守护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的热血。
和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非遗文化陷入困境。它们被奉在博物馆冰冷的玻璃展柜里、出现在高大上的纪录片里,却始终难以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2016年,讲述唢呐艺术传承的电影《百鸟朝凤》在院线上映,却因为题材小众、缺乏明星阵容而乏人问津,制作人不得不直播下跪求排片。
新的传播方式、特别是竖屏短剧的出现,让一度被忽视、被遗忘甚至面临断代风险的非遗文化有了温度。
2023年,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一只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变身古灵精怪的女孩,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归国之旅。这部短剧在抖音收获逾4.1亿播放,点赞超2700万。
过去一年里,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京剧锣鼓、陕北说书等非遗元素,让山西古建筑、壁画、彩塑等文旅项目大放异彩;李子柒以一条展示非遗漆器之美的视频高调回归,短短时间涨粉1000多万,并凭借13项非遗技艺装饰的霓裳华服惊艳春晚舞台。
也是在这一年,有1294位非遗传承人通过手机屏幕展示技艺,诞生了超2亿条新增非遗视频。
屡屡出圈的非遗短剧,也成了地方文旅必不可少的宣传利器。《我的归途有风》播出后,大批网友前往四川乐山品尝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非遗美食。《锦衣巷》将皮影戏、川剧变脸、打铁花等非遗文化融入剧情,吸引众多网友打卡成都旅游。《墨韵新生》上线后,古籍修复技艺引发网友热议。《中华战舞》的出圈,让古老的潮汕英歌舞火出了国门。
当短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当年轻人在追更中爱上非遗,非遗文化的十年转身,折射出的是传播方式的革新,也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非遗短剧的价值,不只是“让更多人看见”,更在于“让文化活起来”。从博物馆到手机屏,从小众到大众,从悲情严肃的“老古董”到年轻人的“新顶流”,老手艺在新时代重焕新生。
非遗是天然的好内容的载体。
此次“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的选题建议中,包括唢呐文化、萨满文化、秦腔、昆曲、越剧、武当武术、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等非遗和民俗,它们的共同点,是既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蕴含着丰富内涵与巨大想象空间,却又在时代变迁中逐渐走向小众,甚至面临稀有化的处境。而 “万象短剧” 计划正是要深入挖掘这些非遗与民俗的价值,为其续写从 “被看见” 到 “被喜爱” 的新故事。
比如,唢呐是一种小众的中国特色乐器,在北方地区传统婚礼和丧葬仪式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既可以像《百鸟朝凤》那样讲述文化传承或中外文化碰撞的故事,也可以在奇幻短剧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
再比如,被列入世界非遗文化的昆曲,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诞生于明代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中既有判官、花神这样的奇诡角色,也有冲破生死的动人爱情。与穿越、重生、梦境、悬疑、神话、奇幻等元素融合,都能够延伸出充满想象力的传奇故事。
另一方面,作为最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非遗往往能激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自豪感,有广泛的观众基本盘和好评基础,能有效提升短剧的形象和社会认可度。
对非遗文化而言,短剧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被注入了现代审美的新鲜血液,在保留核心内涵的同时拥有了新的灵魂,被更多年轻人理解和热爱,真正地活起来、活下去。对制作者而言,非遗短剧自带IP属性,适合衍生品开发、线下体验、跨界合作等长期运营,让好作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多元的变现途径。
而对于近年来火热的地方文旅,非遗短剧就像一把打开年轻人心门的钥匙,让一个个原本遥远陌生的城市变得亲切、独特而充满魅力。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的162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中,有36部是非遗方向。
万象短剧计划的公布,对正在积极利用非遗短剧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的各地文旅、民俗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是个好机会。他们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核心枢纽角色,而微短剧的集体创作特性恰好为这种系统性支持提供了天然载体,可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擦亮地方文化名片。
这也是为什么,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瞄准了非遗和民俗文化。
在这个计划中,内部资源的高效协同是关键。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可以保障后续版权权益,同时提供流量扶持和数据洞察,帮助优质作品更广泛、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
拥有广大观众的抖音和红果短剧,让这些好作品被更多观众看见。
红果果燃计划项目组则是专业的“精品过滤器”,负责交叉审核筛选出兼具文化质感、观赏价值的好内容,并纳入扶持范围。按照果燃计划的要求,非遗短剧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避免恶意改变,也不能只将非遗文化作为装饰性元素或生硬枯燥的背景板,而要让它成为生动鲜活的“燃点”和剧情“发动机”。
作为短剧行业的风向标,此举也标志着短剧的竞争正在升维,从拼流量、拼节奏转向拼内容稀缺性、文化价值和品牌内涵。
时至今日,短剧已成为很多人日常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数据,2024年,各平台上线了3万多部微短剧,创造了64.71万个就业机会,吸引了6.62亿人观看;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上升到101分钟,已经追平了即时通信应用。
短剧行业的大爆发,不仅是数字的快速增长,也体现在品质的大幅提升。
去年年底,红果短剧正式推出“果燃计划”,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两种模式,大力扶持稀缺题材精品优质短剧的创作,截至目前已上线90余部精品短剧。《家里家外》《重回永乐大典》《重寻星光》《法官的荣耀》等大量题材多样、用心打磨、品质过硬的优质作品,为精品短剧打了个样,也让创作者和平台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圈机遇。
根据近日公布的片单,红果出品的《怒刺》《山河回响》《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等21部精品短剧将在下半年亮相,涵盖科幻、反诈、非遗、年代创业、动作冒险等创新题材。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则是在今年5月宣布成立,负责所有涉及抖音集团短剧的合作和红果、抖音等各端的短剧供给。它的出现,同样是为了加强版权管理,提高短剧质量,支持优质制作方和创作者。
而在众多短剧题材中,非遗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要求创作者深入严肃地进行考据和研究,倒逼制作者升级;又天然地具备独特性,有深厚的壁垒和内容护城河,无法被轻易复制,从而避免低质跟风。
这只是起点。未来,非遗短剧的成功模式还可以复制到地方特色文化等更有价值深度的领域。
短剧≠快消品,新的共识正在形成。
观众用注意力和时间投票,短剧市场对优质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万象计划的出现,标志着整个行业的一次重要的价值升级。
通过扶持机制和资源倾斜,吸引更多资本和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优质人才进入短剧行业。与此同时,创作门槛也将大幅提高,竞争焦点不再是预算,而是对文化的理解力、创新性的叙事能力和生态资源的整合能力。
换句话说,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正在推动建设短剧行业的好内容标准:有文化、有温度、有深度。
正如万象计划“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内涵,在这条“内容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新路径上,目标不是打造多少爆款剧,而是在行业升级过程中抢占高地,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弘扬者和焕新者。
毕竟,在下一个阶段的生态竞争中,考验的不是追风的速度,而是文化的厚度和价值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