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主演王雷:从书生到战士,如何演绎庄埼风?
发布时间:2025-09-01 00:05:14 浏览量:1
由王雷领衔主演的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1937年山东沂蒙山区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党员庄埼风从文弱书生成长为抗日根据地骨干的故事。凭借细腻深沉、真实克制的表演,王雷将这个角色的精神蝶变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打动了众多观众。近日,王雷接受媒体采访,从角色理解、表演方法、历史认知等维度深入剖析了庄埼风这一角色。
“他不是硬汉,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普通人”
谈及庄埼风这个角色,王雷表示最吸引他的,正是其“非典型英雄”的特质。他没有李延年那样的军人背景,也没有夸张设定,而是一个真实、朴素甚至有些“呆萌”的青年教师。
王雷说,庄埼风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一步步完成的。“他从一个只懂得教书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只有改善民生、发动群众,才能真正实现抗日救国。”
王雷特别提到一场戏:庄埼风初到村里组织农民救国会,慷慨激昂地讲抗日大道理,结果村民纷纷离场。“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跟你抗日?”娘的这句大实话点醒了庄埼风,也让王雷在表演时抓住了角色转变的关键——从“讲大道理”到“解真难题”,从忽略民生到重视减租减息、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这份反思与实践,才是庄埼风真正成长的开始。
从此,庄埼风脱下长衫,入户走访调查,推动减租减息、组织自卫队、建立农救会,真正从“一人敌”走向“万人敌”。王雷强调,庄埼风的魅力不在于他有多能打,而在于他“用信念和智慧去赢得胜利”,他是“党和人民之间的那条线,是用情感和智慧把兵与民‘缝’起来的人”。
“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王雷深耕舞台20余年,话剧舞台的历练也成为他影视表演的坚实基础。采访中,他多次提及人艺前辈朱旭的教诲——“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表演准则。“我们不是工具,不是为了完成情节勾连,而是要塑造一个让观众记住的‘人’,让观众知道这个角色干了什么事,更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干。”
为了贴近庄埼风这一角色,王雷花了近一年时间做准备,学山东方言、读抗战史料、了解沂蒙山区的民俗文化,深入沂蒙山区体验生活。他说:“每次演戏我用的都是笨办法,就是下苦功夫。”他还细致到为角色设计了一副眼镜,并精心安排它在剧中何时被打碎、何时又修好——“这些都是人物成长的隐喻”。
在表演上,王雷极力避免“英雄化”“神话化”的套路,而是着力刻画庄埼风作为普通人的犹豫、挫折与成长。尤其在情感戏的处理上,他与刘竹梅的爱情写得极其克制,几乎没有直白的表白,更多的是眼神、气氛和诗歌的传递。
“那个时代的爱情就是这样,话很少,但心里什么都明白。”王雷认为,正是这种“收着演”的方式,反而让角色更真实、更动人。他还提到导演毛卫宁剧中大量使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这对演员的台词、走位、情绪连贯性都是极大考验,而他在话剧舞台积累的功底也在这样的拍摄中发挥了作用。
“话剧舞台需要演员对整体节奏有更强的掌控力,这种能力用到影视拍摄中,能更好地适应长镜头的要求,让表演更连贯、更自然。”
“让今天的观众看见那些曾经为我们拼过命的人”
《我们的河山》不仅是一部抗战剧,更是一部“人民史诗”。王雷强调,这部剧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也体现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情感宗旨。庄埼风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在抗日根据地默默奉献的基层党员,他们不是前线冲杀的战士,却是抗战胜利最坚实的基石。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角色,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不仅有战场硝烟和浴血奋战,还有更深入的思想动员、民生改善和情感凝聚。”王雷说。
在王雷看来,庄埼风不是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觉醒、在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剧中庄埼风推动减租减息、组织农民自救、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日的情节,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基层实践。
王雷认为,这正是《我们的河山》不同于以往抗战剧的地方——“它不刻意渲染战争暴力,而是聚焦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人民的力量”。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部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我们不仅要让观众记住故事,更要让他们记住人物——记住那些为了河山拼过命的人。”
南方+记者 张思毅
【作者】 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