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本书讲透了!
发布时间:2025-09-02 09:50:01 浏览量:1
孩子在网络上“口无遮拦”,
是否可能触犯法律?
广场舞噪音过大,
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面对不法侵害时如何合理自卫?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找到答案。这部与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不仅规范着社会秩序,更关乎每个人的行为边界与权利保障。
近日,通州法院行政庭联合法律出版社精心编写了《人人都能读懂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插图版)》,立足“让法律走进生活”的初心,从青少年成长到社区和谐、从网络空间到执法实践,全方位解读法律要义,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具体场景中读懂规则、用好法律。
对标法律条文 案例插画式解读通俗易懂
《人人都能读懂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插图版)》是配合2025年6月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而编写的实用普法读物。
全书紧扣大众关注的重点内容,既包含高空抛物、无人机“黑飞”等新增热点规定,也涵盖“正当防卫”认定、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等常见问题。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所有案例均源自真实生活,让读者能直观理解法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便于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难题。
在呈现形式上,本书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每个案例都以故事化方式展开,并配上场景化插图,化解了法律语言的生涩感,避免读者产生畏难情绪。资料选取兼顾最新规定与高发问题,既涉及具体条款,也阐释核心法律原则,助力读者全面掌握法律要义。
116个法律问题 一问一答守护生活方圆
《人人都能读懂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插图版)》全书没有抽象法条、不用晦涩术语,只有真实案例、趣味漫画和家常话解读,目标只有一个——让复杂的法律知识变得“人人都能读懂”。
守护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是法治社会的未来,其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法律的引导。本书聚焦学生群体常见的法律问题,一方面通过案例解读,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强调学校责任,共筑法律护栏。例如:小赵作为刚满14周岁的在校初中生,散布同学谣言,应当受到行政处罚;学校老师对于制止本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若没有对校园欺凌行为及时报告并予以制止,公安机关依法应给予其警告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处分。
指引社区纠纷解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邻里之间的“小事”往往关乎公共利益。本书围绕社区高频纠纷,解析法律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 “公共秩序”:广场舞队噪音扰民,在居民投诉后,居委会多次劝阻,广场舞队都置之不理,公安机关可以对广场舞队相关人员作出罚款或拘留的行政处罚;赵某带宠物狗外出时不拴绳,致使宠物狗追逐惊吓王某,即使没有造成他人伤害,但已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以警告的处罚,若仍不改正,公安机关可以对其罚款。
明晰网络行为边界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行为的法律边界日益清晰。本书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新型问题,结合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款,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某网友为泄不满在微信群公然辱骂张某,并用手机拍摄手持棍棒的视频发布到微信群,声称要好好教训张某,该网友的行为属于公然侮辱他人以及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应当受到罚款或拘留的行政处罚;关某作为某地民政局工作人员,出于逞能与炫耀的心理,在社交平台泄露当红某明星的离婚消息,导致媒体大量炒作,某明星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关某的行为属于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本书详细解读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性规定,明确公安机关的询问、调查流程,解析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等,助力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警赵某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自己妻子认识嫌疑人,嫌疑人曾经拿盗窃的物品去赵某妻子经营的首饰店中维修,赵某本人虽然与案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他的妻子与案件存在一定关系,可能会影响他对案件的公正处理,赵某应当主动回避;小魏因工作与同事产生了矛盾,便多次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布辱骂同事的信息,派出所调查核实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没有联系小魏听取意见,直接作出了对小魏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但陈述和申辩权是重大程序性权利,本案中派出所未保障被处罚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处罚决定违反法定程序。
法治社会的根基,在于每个人对规则的了解与信任。《人人都能读懂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插图版)》就像一位“身边的法律顾问”,用案例说话、用法律解惑,让法律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让法治的温度浸润每一个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