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驾马车”齐发力 “豫”见研学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3 00:03:16  浏览量:1

从黄河文明到太极文化,从国学经典到非遗美学,这个暑假,河南以书店、出版社、媒体这“三驾马车”为载体,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成为青少年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研学体验。

书店变身沉浸式文化课堂

“我们致力于让书店成为校外‘五育并举’体验中心。”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创新业务部主任崔盼伟道出新华书店转型思路。其打造的“书店+”模式,正通过课程体系化深耕、空间场景化重塑以及有口皆碑的学生体验让传统书店焕发新生,成为集阅读、体验、学习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

“空间场景化改造打破了书店的固有边界。”崔盼伟介绍,郑州市店推出的“深夜书店奇妙夜”,让孩子们在帐篷中聆听晚安故事,感悟阅读魅力;开封市店将《清明上河图》转化为宋朝市井剧本研学,学生通过扮演商贩、士兵解密历史;洛阳市店结合《洛神赋图》设计汉服临摹体验,让曹植诗词有了具象表达。

河南新华打造的课程体系化建设覆盖六大主题47门课程,严格贯彻“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四大名著”文化素养课程、“探秘中原,解码河南”文化教育课程、“科学小工匠——探索电的魔法王国”科学创新课程等,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多维体验中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内化。

焦作市新华书店的非遗研学颇具特色。据场馆负责人高超慧介绍,1100平方米的非遗手工研学馆,开设绞胎瓷制作、太极拳研习等课程,可同时接待300人。该馆通过“认知—体验—探究—创生”四阶课程,暑期接待研学团队近千人次。

从书中找到精品课程教案

“出版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播的起点。”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李亚楠道出出版机构的研学转型逻辑。该社的舞阳农民画项目,生动诠释了“图书—课程—研学”的转化路径。

从画册《希望的田野——舞阳农民画》出发,该社联合教研部门开发出包含4册“进阶教材+视频课”的完整课程体系,并植入AR动画,让静态画作“动”了起来。

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深耕教材延伸。据该社总编辑张瑞芳介绍,针对部编版历史教材中“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该社联合安阳市新华书店开发了“甲骨文里汉字密码”课程,以六书造字法为核心,精心设计系统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案,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甲骨文的构造原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海燕出版社的“开路先锋盾构机”课程从《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一书提炼出盾构机工作原理,开发12节精品课及配套拼装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大国重器”的科技密码。“目前课程已在郑州、南乐等地书店落地,广受欢迎,下一步将组织学生走进中铁装备集团实地研学。”海燕出版社社长李勇表示。

媒体依托优势丰富研学实践

“媒体不仅要记录研学,更要创造研学。”洛阳日报社洛教融媒执行总编辑孙自豪表达了新闻单位在打造研学课程中的独特价值。该社“洛报小记者”品牌运营20年来,累计服务5万余名青少年,通过“媒体运作+学校支持+社会参与”模式,形成良好育人生态。

《阳光少年报》依托230万份发行量,打造“少年宝藏岛”基地及“阳光少年行”品牌,学员提前研读资料,实地探访国家粮储基地、人工钻石实验室等场所后,完成模拟采访、撰稿等研学实践任务。“在国家粮储基地,孩子们通过测算仓储数据理解‘端牢饭碗’的意义;在唐三彩工坊,他们记录传统工艺的复兴故事。”《阳光少年报》研学产业负责人李珂说。

大河报社的“大河少年”项目12年来推出百余条线路,其“国学文化传承+十岁成长礼”活动累计吸引数千学子参与,博物馆研学系列年均组织50场活动,让青少年在青铜、丝路文化等主题中触摸历史温度。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的“媒体+高校+政府”协同模式为研学资源整合提供了新路径。该中心记者乔伟辉认为,利用全媒体传播赋能,快速联动全省文化资源,整合各地乡村振兴案例,可为研学提供丰富素材。

探索文化研学可持续路径

河南省文化研学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研学活动正让青少年对文化的认知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

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同时发现,行业仍面临多重瓶颈。如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业链条断裂;编辑学术背景与教学实际存在衔接鸿沟等。此外,社会上研学市场同质化严重,如何保持差异化竞争力,也是各方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度研学也需创新形式。李亚楠认为,在应用过程中,应把握适度原则,“AI可以辅助课程,但必须全程有人的参与,才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在李珂看来,要想让研学质量更有保障,完善评价机制不失为一种办法,《阳光少年报》的“前置学习—实践探究—成果输出”闭环模式为构建评价体系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