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始“自印讲义”,教辅书真要退出舞台?这3个变化家长得细品
发布时间:2025-09-04 20:18:53 浏览量:2
最近不少地方的小学悄悄换了"作业本"——以前一学期能堆半书桌的教辅书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自己印的薄薄几本讲义。有家长发现,连孩子书包都轻了一半,可心里却犯起嘀咕:这"自印讲义"到底靠不靠谱?
其实这不是个别学校的尝试。这两年从江苏、浙江到四川,多地教育局都在推"校本讲义替代教辅"的试点,核心就是让学习材料从"全国统一版"变成"本校定制版"。但和单纯停订教辅不同,现在的讲义早不是随便印几道题那么简单,藏着不少家长没注意的新变化。
最明显的是"讲义里藏着孩子的错题"。以前教辅书是固定内容,不管孩子哪部分薄弱都得做全套。现在不少学校的数学讲义会分成"基础篇""错题篇"两部分:基础篇是课本重点,错题篇则是老师把全班近两周作业里错得最多的题重新改编——比如孩子总在"鸡兔同笼"的变形题上栽跟头,讲义里就会放3道不同场景的类似题,每道题旁还印着"常见错法:没算清腿数差"的提醒。有家长说,孩子现在翻讲义比翻教辅认真,因为"上面的题都是自己班上同学常错的,觉得离自己很近"。
再就是"讲义成了本地生活说明书"。以前学语文"观察景物",教辅里多是"公园里的花"这类笼统描述;现在的讲义里,北京的学校会让孩子写"胡同里的老槐树",苏州的学校则印着"平江路石板路的纹路观察笔记",甚至附着手绘的校园角落地图,让孩子按图找观察对象。更有意思的是劳动课讲义:有的学校把本地菜市场物价表印进去,让孩子算"买3斤青菜和2斤土豆要花多少钱";还有的附了本地非遗传承人电话,孩子做完讲义里的"剪纸步骤",能直接打电话问传承人"怎么让剪出来的蝴蝶更对称"。
还有个变化家长可能没察觉:讲义正在悄悄"减负担"。以前一套数学教辅,光"拓展题"就占了半本,有的题难到家长都要查资料。现在的讲义有明确的"分层标记":基础题印成黑色,大多数孩子必须做;拓展题用蓝色印,学有余力的孩子选做;还有些用虚线框起来的"趣味题",比如"用数学公式算家里鱼缸能装多少水",纯属自愿尝试。有老师说,以前总怕"讲漏了",编教辅时往难了加;现在讲义按"孩子能学会"来编,反而没人抱怨"题太简单"了。
当然也有家长担心:要是学校老师编讲义能力不行咋办?其实现在各地都有"讲义质量把关"的办法:有的地方让教研员每周审核各校讲义,把"知识点缺漏""难度超标"的地方标出来退回修改;还有的建了"优质讲义库",比如把重点小学编的语文讲义上传到平台,普通学校可以直接用,再改改里面的本地案例就行。说白了,就是让好的讲义能"流动起来",避免学校之间差距太大。
不过这事儿也有争议。有家长觉得"没教辅心里没底",偷偷给孩子买了旧版教辅;也有老师说编讲义比用教辅费时间,"以前改一套教辅作业就行,现在得先分析全班错题,再重新编题,晚上加班是常事"。但不管怎么说,讲义的核心是"跟着孩子的情况变"——孩子哪部分弱就多练哪部分,生活在哪就结合哪的场景学,这或许比"一套教辅用全国"更贴合孩子的学习节奏。
你家孩子学校用讲义了吗?是觉得比教辅好用,还是更怀念以前的教辅书?如果讲义里能加一样东西,你希望是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