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与火焰共舞:四川军训场的川剧喷火传承记
发布时间:2025-09-05 17:39:47 浏览量:2
9月4日傍晚,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军训操场上,暮色正浓。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大一新生站在场地中央,随着他颌部猛然收缩,一道金红火焰骤然从口中喷射而出,划破夜空。现场瞬间沸腾,此起彼伏的惊呼与手机闪光灯交织,将这场意外的川剧喷火表演推向高潮。这一幕不仅成为当日校园最热话题,更在网络上引发对非遗文化年轻化传承的热议。
这场惊艳表演的背后,是年轻传承者与传统技艺的双向奔赴。表演者王同学(化名)自幼对川剧非遗文化感兴趣,已系统学习喷火技艺三四年,是持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军训才艺展示环节,他本无预设表演计划,仅携带简易道具“吐火油”和几张纸巾,便即兴登台。“没想太多,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咱们四川的非遗有多酷。”王同学事后回忆,表演时虽面临道具简陋的挑战,但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精准控制每一次喷火角度与力度,最终呈现出完美效果。
在四川工商学院,类似的非遗传承故事同样上演。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曾韵霖,通过辅导员牵线结识非遗传承人,克服练习中烫伤、呛咳等困难,将喷火技艺融入军训慰问表演。“每次嘴角被灼痛时,想到能让更多人了解川剧,就觉得值。”曾韵霖的坚持,让喷火与变脸、舞狮等传统技艺一道,成为学校军训文化的特色符号。而在更早前的2024年10月,该校体育学院武术队曾组织三名学生完成组合喷火表演,多道火焰同步升腾的场景,至今仍是校友口中的“名场面”。
军训场能成为非遗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师生间的技艺接力。四川多所高校的军训教官中,不乏川剧爱好者。某高校教官在训练间隙偶然展示的吹火技巧,点燃了学生李锐的兴趣。此后,训练场外常能看到两人对练的身影:教官手把手指导松香粉末研磨技巧,纠正气息控制方式;李锐反复练习口型与喷粉时机,深夜加练至嘴角刺痛仍不放弃。这种“师徒式”传承,让古老技艺在迷彩服的映衬下焕发新生。
表演引发的热烈反响,远超参与者预期。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喷火视频上传网络后,单日点赞量突破4700次,网友调侃“这位同学怕是预定了未来四年所有晚会节目”。更令人动容的是,不少学生受此启发,主动查询川剧历史、报名非遗体验课。“原来传统技艺不是老古董,穿上迷彩服表演一样很酷。”一名新生在观后感中写道。这种文化认同感的觉醒,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成果。
从安全角度看,这些喷火表演并非盲目冒险。内行人士透露,表演者均掌握核心安全准则:使用研磨至极细的医用松香粉,避免颗粒灼伤口腔;严格控制燃料用量,确保火焰“速燃速灭”;表演前反复检查场地通风条件,备好灭火设备。四川工商学院还专门制定非遗表演安全预案,要求所有表演者需通过专业考核后,方可在军训期间登台。
这场军训场的喷火表演,早已超越普通才艺展示的范畴。当00后青年用炽热火焰诠释千年川剧魅力,当迷彩服与传统技艺碰撞出火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表演,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圈路径。正如表演者王浩冉所说:“让文化传承起来,燃起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在更多高校的军训场上,或许将有更多“喷火少年”涌现,让传统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