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幕后|《嘎拉村的欢笑》舞台与乡土交织的西藏幸福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9 11:32:39 浏览量:2
8月20日晚,西藏大剧院内喜庆氛围浓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雪域欢歌》在此盛大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与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演出,整台晚会以浓烈情感与精彩内容,勾勒出西藏60年的光辉历程,传递出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真挚情怀。其中,表演唱《嘎拉村的欢笑》凭借独特魅力斩获全场热烈掌声,成为晚会的“高光节目”。
这档节目不仅是一场艺术呈现
更承载着嘎拉村的蜕变故事
从幕后创作到舞台绽放
从村落变迁到演员心声
每一处细节都饱含
对幸福生活的赞颂与对党的感恩
嘎拉村变迁
从“泥泞穷村”到“桃花第一村”的蝶变
嘎拉村一角 ▲图源丨西藏日报记者/刘枫
要读懂《嘎拉村的欢笑》,必先走进它的“原型地”——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这个坐落在尼洋河畔的村落,曾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前,村民以伐木、放牧、种植青稞为生,生产模式单一,一到冬季便为来年生计发愁;村里的泥巴路坑坑洼洼,满是牛粪与泥泞,雨天更是寸步难行,房屋漏风漏雨,日子过得紧巴巴。
嘎拉村美丽的藏式庭院 ▲图源丨西藏日报记者/张猛
转折始于中央援藏政策的落地。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启动“全国支援西藏”战略,福建率先对口支援林芝,为嘎拉村注入第一股发展力量;2016年,广东接过援藏接力棒,精准将“桃花产业”定为突破口。在援藏资金与干部的帮扶下,嘎拉村建起游客服务中心、桃花观景台,打造了100亩观光采摘园,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经营,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旧模式。
游客在嘎拉村赏桃花 ▲图源丨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如今的嘎拉村,早已成为西藏闻名的“桃花第一村”:每到春季,一千二百多株百年树龄的野生桃树绽放满村粉白,吸引数万游客慕名而来。依靠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农家乐经营等多元收入,村民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嘎拉村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4.12万元。昔日的“愁苦村”,变成了网友眼中的“世外桃源”,更因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2025年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乡村巨变的“鲜活缩影”。
嘎拉村村民在采摘桃子桃花 ▲图源丨西藏日报
匠心创作
扎根乡土的“20稿打磨”
《嘎拉村的欢笑》时长6分多钟,是晚会中篇幅较长的重点节目。为了让节目“还原真实的嘎拉村幸福生活”,编导兼演员云登罗布带领团队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云登罗布的家乡真巴村,与嘎拉村同属一个行政村;更巧的是,他与自己所饰演的角色达瓦坚参,还是亲戚关系。这份与嘎拉村的特殊联结,让他对节目有着更深的情感投入。他坦言,核心心愿就是将家乡人民对党的真挚感恩之情,实实在在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所以创作过程中,云登罗布始终以“乡土情怀”为创作底色,让节目每一处细节都扎根于村落的真实故事。
编导兼演员云登罗布
“担任这一节目的编导,对我来说从不是简单的工作任务,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嘎拉村桃花▲图源丨摄影师/高一蒙
节目创作始于自治区60周年大庆组导演组的初期策划,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成为创作的“关键转折”。
编导兼演员云登罗布
“收到回信那天,整个团队都沸腾了!我们立刻把回信精神发到工作群,所有人都在讨论怎么把这份感动装进节目里。”
随后,在中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与导演组安排下,带着团队次日就重返嘎拉村采风——这趟行程被他视作“节目成功的基石”。他揣着笔记本坐在亲戚家的藏式客厅里,喝着酥油茶听长辈们唠家常:“以前下雨出门要踩泥,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以前房子漏风,现在藏式民居又暖又亮”;他们走访节目“主人翁”原型,听村民说“总书记还记得我们小村子”,嘎拉村村委会尼玛多吉说的那句:“我们身在嘎拉,心向北京”的话也被写入了剧本中。这些鲜活细节被一一标注在剧本侧边,成为创作的“活素材”。
为了让节目“既动人又真实”,团队对剧本和音乐进行了反复打磨:剧本修改达二十多稿,音乐编排调整了20到30次。排练现场的云登罗布,总穿着运动服。遇到问题,他会亲自示范,甚至带着演员一起表演,让演员理解剧情设计及内容。排练前后也会组织演员聚在一起,练习歌曲并讲解每一段所呈现的内容。
编导兼演员云登罗布
“我们不是在展示表演技巧,而是要演活嘎拉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我常对演员们说,要把‘自己就是嘎拉村人’的身份融进去,用欢笑和心声打动观众。”
角色绽放
演员们的“真情代入”
《嘎拉村的欢笑》的成功,离不开演员们对角色的深度诠释——几位主演,格桑央拉、达娃曲珍、旦增群培、云登罗布、云登次仁,都用“真情”让角色“活”了起来,也让观众读懂了嘎拉村的幸福生活。
格桑央拉
化身“卓玛奶奶”,让感恩具象化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演员格桑央拉,在节目中饰演80岁的嘎拉村老人“卓玛”——这对常年演绎青年角色的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表演中,“七位老奶奶共舞”的片段让她格外动情。每次登台前,她都会闭眼深呼吸,有几次排练泪水甚至浸湿了老年妆。演出当晚,当唱到最后的合唱:“愿您再到我家乡,心中想念总书记”,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演出结束后,亲戚们看现场表演视频,竟一时没能从那群 “老奶奶” 中认出她来。
旦增群培
饰演驻村干部,传递“心里装着百姓”的温度
来自西藏山南市艺术团的旦增群培,在节目里塑造了驻村干部“小张”这一鲜活角色。谈及这个角色时,他的眼中始终透着敬意:“小张同志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家事来办,村民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追求。”
对旦增群培而言,表演中最让他动情的时刻,是唱出“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瞬间,话语里的温度,总能让他与角色产生深深的共鸣。而晚会现场,观众们对《嘎拉村的欢笑》的热烈反响,更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认可。
达娃曲珍与云登次仁
融入角色,感受“嘎拉村的幸福”
排练时,演员达娃曲珍总在心里给自己提要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得贴合人物该有的状态。她会反复琢磨剧本里的细节,试着走进角色的生活——从抬手递东西的弧度,到说话时的语气节奏,都一点点调整。“练得多了,那种‘代入感’就慢慢来了。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嘎拉村的一员,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村民们的那种踏实而温暖的幸福”达娃曲珍笑着说。
同是演员的云登次仁,对这种“代入感”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的家乡真巴村和嘎拉村同属一个行政村,所以对他而言,能参演《嘎拉村的欢笑》,远不止是一次舞台经历,而是替家乡人把日子唱给大家听,是他“一生的荣幸”。灯光亮起时,云登次仁浑身充满了劲儿:“在舞台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嘎拉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我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人知道嘎拉村,知道西藏这些年的变化。”
舞台共鸣
跨越乡土的幸福赞歌
演出当晚,云登罗布、格桑央拉、旦增群培、达娃曲珍、云登次仁等演员一登上舞台,便将“嘎拉村的欢笑”搬到了观众面前——嘹亮的歌声里满是喜悦,矫健的舞步中藏着活力,“巴卓呀”的方言合唱传递着感恩,“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唱词,更是引发全场共鸣。
当台下观众被表演打动,或鼓掌或动容时,云登罗布知道“所有努力都没白费”:“这个节目不仅演给现场观众看,更演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看——它承载着乡亲们的笑容与期待,也映照出新时代西藏的巨变。”
如今,《嘎拉村的欢笑》早已超越“节目”的范畴:它是嘎拉村从贫困到富足的“见证者”,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实践样本”,更是西藏人民感恩党、跟党走的“传声筒”。正如云登罗布所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巴卓呀。我们会继续用艺术的形式,讲述西藏的故事,传递西藏各族人民的心声。”而那句“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也将随着节目,成为更多人对西藏的印象——一个在祖国大家庭中,满是欢笑与希望的幸福家园。
编辑:文化西藏
【主编:谭其露丨编辑:桐桐】
大家好呀!我们是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账号,想了解更多关于西藏旅游干货、西藏风土人情的小伙伴,请多多点赞、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