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菏泽制造”闪耀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09 14:17:56 浏览量:1
在菏泽鲁西新区中杰特装厂区内,等离子焊枪喷射出耀眼的蓝色光焰,工人们正在为哈萨克斯坦客户定制LNG深冷绝热储罐。这看似寻常的焊接场景,背后却是一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技术——PAW+GTAW组合焊及应变强化技术。凭借此项创新,山东中杰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低温容器焊接强度大幅提升,材料厚度却降低了30%,为企业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从传统锅炉到高端装备的华丽蜕变
作为鲁西新区重点培育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杰特装的成长历程堪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这个曾以锅炉制造为主的老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菏泽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
“曾经全部家当用一辆卡车就能拉完的中杰特装,如今已实现华丽转身。”公司董事长张春雨感慨道。目前,中杰特装年产值近10亿元,生产基地总面积达800余亩,在同行业中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LPG压力容器、二氧化碳捕集装备、甲醛余热锅炉市占率居全国首位,深冷容器跻身全国前三。
攻克超低温容器制造“卡脖子”难题
超低温压力容器制造是名副其实的尖端科技。在绿色工业能源气体储存、液化空气储能、航空航天、低温超导等众多领域,超低温容器都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其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液氧达到-196℃,液氢更是低至-253℃。”张春雨解释,“要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难度可想而知。”超低温容器的核心关键在于焊接工艺,传统技术在面对超低温极端环境时,容易造成焊接接头成分、组织及性能不均,影响产品质量与安全,成为制约国产装备发展的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题,中杰特装与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展开了深度合作,组建了一支由多位行业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试错,终于在2022年5月实现了技术的规模化生产。经相关部门鉴定,此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新工艺是国内在超低温容器制造中的首次应用,对石油化工、能源、舰船等领域的产业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公司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超低温容器年产量超过2000台。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中杰特装的技术创新不仅在超低温容器领域取得突破,在多方面都结出硕果:
在全球首个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示范工程——青海格尔木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项目中,中杰特装的低温液化空气用液氮储罐成为储能关键设备,为项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储存压力容器领域,中杰特装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可达到单台百吨装备一次接单超百台的配套能力,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以31.1%的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一。
在航天发动机领域,中杰特装的液氮、液氧及煤油低压储存压力容器成功应用于试验开展,实现了进口替代,助力我国航天事业自主自强。
近年来,企业紧抓双碳战略机遇,成功开发出100余种规格型号的新能源装备产品。研发的锅炉低碳燃料清洁燃烧技术、低碳燃烧装置及系统、多能互补耦合技术可使锅炉热效率达到110%,并入选2025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人才引领创新,政策赋能发展
一项技术能够成功突破封锁,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奋斗和韧性,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今年的全市科技大会上,张春雨荣获“菏泽市重大科技贡献奖”,深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决定将50万元奖金连同企业资金共计100万元,设立“企业内部人才激励金”,计划将中杰特装打造为人才孵化平台。张春雨关于“孵化人才”的远见与菏泽“放水养鱼”、厚植创新生态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杰特装的崛起,深深扎根于菏泽市日益浓厚的创新沃土。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菏泽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速勇夺全省第一,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7%、居全省第二位。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菏泽新批建14家市级飞地研发中心、31家重点实验室和77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及协议96项,与84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杰特装正在规划更宏伟的蓝图。厂区北部,新能源特种装备智能制造二期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重点建设氢能储能、新能源关键部件和研发中心三大板块。公司与西安交大进行产学研合作,配套建设绿色能源装备研发中心和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通过共同成立公司实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张春雨介绍。
项目最新开展的锅炉零碳与低碳高效燃烧技术、高效低阻换热等技术攻关,不仅可大幅提升产能和质量,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也可为企业下一步的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中杰特装积极开拓海外高端市场,产品远销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让“菏泽制造”走向世界,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