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大学为舞台 为文化“两创”注入“银色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09 15:54:27 浏览量:1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大学这一特殊教育载体,不仅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老年大学不仅承载着终身教育的使命,更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薪火相承,赓续中华优秀文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核心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受众流失的困境。老年大学以其独特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正在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
一是快乐自己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中华民族拥有着浩如烟海、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生动见证。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昌市老年大学开设书法、国画、戏曲、民乐等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为非遗传承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近年来学校陆续开设了豫章剪纸、赣绣、泥塑、陶瓷等非遗传承班级,助力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并在校园开放日和老年文化艺术展演重点推介,加大非遗类专业宣传力度。
学员李冬妮对布画印染很有兴趣,但一直找不到机会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绘染布画班,就立刻报了名。绘染布画班的万阳智老师是万家绘染布画的传人,万家绘染布画传世300多年,从深宫走至民间,2007年被认定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冬妮在万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参加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和竞赛。在2018南昌市老年迎新晚会上,李冬妮身着自己手工制作的绘染旗袍和大披巾走上舞台,引得台下掌声雷动;2020年5月她的染绘装饰画《涩》等十幅画参加日本东京港区中国传统艺术交流展;2023年8月,李冬妮获得了非遗万家绘染布画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起点,从一名小白学员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说:“是南昌市老年大学给我提供了第一节课,给我办了第一次作品展。是南昌市老年大学强化了我对非遗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文化传承使命感。”
二是幸福家庭让高雅文化“传”下去。参与老年大学学习的老人们不仅是文化学习者,更逐渐成为文化传播者,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技艺,更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展示给家人,让家庭成员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84岁的贠淑真是南昌市老年大学资深学员,她虽然年事已高,但数十年来坚持一直来学校上课,风雨无阻。戏曲课上,她用心揣摩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让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演绎中焕发光彩;英语课上,她跟着老师认真拼读单词、练习对话,那股认真劲儿也丝毫不输年轻人。“八旬”学霸的名声传了出去,各路媒体也慕名前来采访报道。贠淑真的爱人和儿媳也深受她的影响,一同走进了老年大学。她的爱人报名了摄影课程,在课后的闲暇时光里,夫妻二人喜欢一同外出,奔赴山川湖海、走进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她的儿媳也报名了舞蹈、瑜伽等课程,一家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同遨游、相互鼓励、各自学习。
近年来,南昌市老年大学持续推进评选“学习型家庭”,组织“家属开放日”,让家庭成员左手牵右手走进老年大学,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将文化的火种播撒开来,逐渐蔓延至整个社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是服务社会让文明素养“散”开来。在社会层面,老年大学组织学员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老年大学的文化影响力从课堂延伸至社区,也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公众视野。南昌市老年大学持续擦亮“乐龄先锋志愿者百班千人进万家”志愿服务品牌,利用老年人“经验+技能+热情”的三重优势,成为社区的政策法规宣传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区事务信息员、文明创建助力员、困难群众服务员。早在2019年的“百班千人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中,张明群、桑晓明、卢立东等同学通过《垃圾分类好处多》快板小品节目在光明社区等数十个社区传递文明理念;志愿者在社区开设书法、合唱等公益课,把在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更多需要关爱的人。77岁的王武,是南昌市老年大学晨曦女子合唱团的成员之一。她2006年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并从那时起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她最深刻的记忆是与合唱团的同学们一起,用所学技能开展“心星相连向未来”盲童空灵鼓义教服务。
王武回忆道:“刚开始教学时,困难重重。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简单的动作,特殊儿童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拿起鼓槌、触摸音符的位置。孩子们对音符充满好奇,不断试着敲打出鼓声。四个月后,他们终于学会了《我和你》这首曲子。现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多首曲目,还能自信地登台表演。在2024年12月的南昌市老年迎新晚会上,他们表演的《茉莉花》打动了全场观众。”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音乐和爱的陪伴下,仿佛从黑暗的世界中“看”到了光。
二、银龄焕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关键。老年大学凭借其包容性与实践性,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试验场与孵化器。银龄群体在此突破传统创作边界,运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符号,积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力量。
一是以创新载体展现良好风貌。南昌市老年大学持续打造老年文化艺术展演文化养老品牌,涵盖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书画摄影展览、老年迎新晚会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社会关注”的品牌效应。2024年的文化艺术节结合世界读书日活动,组织百余名师生在滕王阁前齐诵《滕王阁序》;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7场,展出作品1049幅;开展学员成果汇报及县区专场演出20场,参与活动学员数万人。2020年以来,依托省内主流新媒体平台创新形式举办云上艺术节活动,不仅面向全市老年人线上征集作品,同时对学员成果汇报演出节目进行录制展播,让老年学员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2024年举办的第九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线上展演活动通过线下演出、精品拍摄、线上展播相结合这一创新形式,吸引众多老年朋友参与转发、投票,各平台作品播放量突破408万人次。与此同时,南昌市老年大学还通过“老友大学堂”线上平台开展云展览、直播教学等创新形式,将优质课程和文化活动覆盖至更广泛老年群体。“老友大学堂”平台上线课程超100门,注册用户突破16万,访问量达409.6万次,让优秀文化通过屏幕传递千家万户。
二是以科技赋能多元文化传播。科技与文化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当老人们掌握了新的科技知识,他们就有了更多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南昌市老年大学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老年群体参与多元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不仅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成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紧跟时代需求,联合中国电信推出“智享乐龄AI助手”,依托DeepSeek模型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健康管理建议,成为老年学员的“智慧小棉袄”。聚焦主流AI工具,开设手机AI应用班、AI软件基础班等8个线下班级及2门线上课程,覆盖健康管理、文化创作等场景,创新“场景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复杂操作转化为适老化指令,帮助学员创作怀旧视频、AI诗词等数字作品,助力“数字弱势群体”转型为“智慧生活创造者”,让老年人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
三是以融合协作构建立体表达。南昌市老年大学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整合多元主体、创新表达形式,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协同”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从单一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跃升。深化校地合作与产教融合,形成多维协同机制。联合市科协设立“洪城科普大讲堂”南昌市老年大学分讲堂,依托豫章师范学院共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现教育资源与科研平台的深度对接;与市民政局等单位建立常态化合作,将教学成果输送至景区、社区及县区。2025年4月组织学员参与“银发经济集市进公园”活动,带动老年文化消费,激活银发经济市场。2025年3月,南昌市老年大学朗诵表演艺术团正式成立。朗诵团致力于弘扬南昌文化,打造精品节目,目前正在筹划一台融合朗诵表演、大鼓、南昌方言、民乐、舞蹈于一体,深入探讨生存和死亡、出世与入世的大型诗剧表演《滕王阁序》,打造一张南昌文化宣传的亮丽名片,唱响“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城市品牌,向世人展现豫章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
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特殊载体,正在书写一份充满智慧与温度的“银龄答卷”。在这里,老年人在学习和传承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它不仅是老年人重拾梦想的校园,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实践场,为文化“两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银色动力。(作者:刘文彬 赵阳 南昌市老年大学)
编辑:徐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