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舞蹈
发布时间:2025-09-09 23:18:16 浏览量:2
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是梵天踏着舞步创造的,又是湿婆踏着舞步毁灭的,可知在这种文化中舞蹈的重要性:舞蹈是律动和活力的象征,也是死亡和沉寂的预言,是宇宙大神的仪式和娱乐,因此也是世界的本质。在印度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佛教,自然也与舞蹈有着不解之缘。
佛经中随处可见诸天神以伎乐舞蹈的形式供养佛陀。在敦煌壁画里,我们形象地看到了这一场景,其中画于莫高窟第209窟初唐壁画中的双飞天形象、画于39窟盛唐时期俯冲而舞的飞天形象以及158窟流云五身飞天形象等常常为人所赞叹,女神曼妙的舞姿、婀娜的身段、优雅的服饰,无一不是舞蹈艺术美的象征。除了飞天,敦煌壁画里还有翩翩起舞的伎乐菩萨,他们或轻歌曼舞,载言载笑,或手持乐器,边弹边跳,姿态优美流畅,富于律动。如第156窟壁画所画的反弹琵琶的舞者菩萨,在琵琶富有节奏感的乐声中,舞者旋转身体,反抱琵琶,右脚却放置在左膝处,展现优雅的曲线之余,也体现出保持身体平衡时所需要的力度。这种充满张力的画面,使我们很容易想象这种舞蹈表演动人心魄的魅力。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佛教宫廷舞蹈在元代极其发达,入主中原的草原民族帝王,一方面笃信藏传佛教,另一方面带着游牧民对舞蹈与生俱来的热情。再加上元皇族统治着从中亚到东亚广袤的领土,宫廷舞师们有条件吸收融合各地的舞蹈资源,以佛教为背景创作美轮美奂的大型群舞。这些舞蹈既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又是神秘的宗教仪轨,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这些群舞中,较为著名的是编创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的《十六天魔舞》,舞中16位宫廷舞伎装束成头戴佛冠、身着璎珞的菩萨,手中各持法器踏着曲子舞动,优美中透露魅惑,又不乏神秘的宗教仪式感。据说许多这样的舞蹈经常在宫中演出,只有受过秘密戒的人才能观看。元代人张昱曾作一曲《辇下曲》描写元宫的天魔舞:
西方法曲曼声长,璎珞垂衣称艳妆。
大宴殿中歌舞上,华严海会庆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
写出了宫廷舞蹈的华美场景。
元代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项目,逐渐衰落,融合进戏剧这样更具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中去了。但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还能看到很多充满佛教色彩的舞蹈。
藏传佛教传统中,有在寺院表演的大型宗教组舞“羌姆”(藏文“舞蹈”的音译)。格鲁派寺院的“羌姆”,一般先由舞众扮众神持法器表演驱魔以洁净场地,然后依次上演2人扮演阎罗王和王后的双人舞——阎王舞、13人表演的“四季舞”、4人表演的骷髅舞、16人表演的神童舞等等,都以扮神和驱魔为主题,宗教色彩鲜明。与之相对应,蒙古的喇嘛寺庙也在上演称为“查玛”的舞蹈,查玛其实就是“羌姆”的蒙语翻译。在羌姆和查玛中,还有很多情节相对独立的舞段,表现佛经和藏族高僧的故事,已经有点像宗教戏剧了。
在南传佛教流传的傣族地区,还有一种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孔雀舞”,表现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舞者模仿孔雀,表演曼妙的舞姿,在宗教色彩中包含着唯美的艺术气质。孔雀舞现在被著名的舞蹈家毛相、刀美兰、杨丽萍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舞,高贵优雅的舞姿之美征服了无数的观众,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它蕴含着的深沉的宗教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