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发朋友圈了?看完扎心了!
发布时间:2025-09-12 05:09:23 浏览量:1
今儿遛弯儿路过社区广场,瞅见老张头举着手机来回踱步。
我凑过去一瞧,好家伙,他正对着屏幕捯饬那张刚拍的月季花——花瓣上沾着露珠,背景里还露出半扇红漆门。
“哎哎老王,你说这背景是不是太显眼了?”他搓着衣角跟我念叨,“上回李姐发孙子的照片,被人说楼栋号看得清,我这一不留神……”
我乐了,把保温杯往石凳上一放:“你啊,就是闲得慌。想当年咱发朋友圈,那叫一个潇洒——早上买了俩馒头都要拍九宫格,配文‘菜市场最鲜活的人间烟火’,转天就能收二十多个赞。”
老张头叹了口气,手机屏幕暗下去:“可不是嘛。现在我闺女总说我‘out’,可我就纳闷儿——咱这把年纪的人,咋就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一、朋友圈的“变味儿”,是从哪儿开始的?
要我说啊,朋友圈的变化跟咱过日子似的,不知不觉就变了味儿。
记得2016年刚用微信那会儿,我连“朋友圈”这仨字儿都念不利索。
闺女手把手教我:“爸,您点这儿,发张照片,再写两句话,就能让老朋友们看见了。”
我激动得跟中了奖似的,头天就拍了十张照片——晨练时打太极的老伙计、厨房熬的红豆粥、阳台新开的茉莉花,配文写得跟小学生作文似的:“退休生活,有滋有味儿!”
那会儿朋友圈可热闹了。
老同事老陈总发他孙子画的“抽象派”儿童画,配文“未来毕加索在此”;对门的刘婶天天晒她跳广场舞的视频,说是“舞动夕阳红”;连平时最腼腆的王老师,都发了段他在公园写地书的小视频,墨汁在石板上晕开,他说:“这叫‘老树发新芽’。”
最难忘的是2018年春节。
我跟老伴儿去三亚过冬,拍了段视频:夕阳把沙滩染成金色,外孙女举着小铲子追螃蟹,老伴儿的丝巾被风吹得飘起来。
我配文:“海风不燥,岁月正好,有你们在,哪儿都是家。”
发出去半小时,手机“叮叮叮”响个不停——老家的发小、单位的旧同事、甚至二十多年没联系的中学同学,全在底下留言:“看着真暖和!”“想家了!”“下次带我们去!”
可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这股子热乎劲儿就凉了。
现在我刷朋友圈,满屏都是“紧急通知”“转发保平安”“网红同款打卡”,偶尔刷到老陈的动态,还是半个月前转发的“每天一杯醋,三高远离我”;刘婶的视频停在去年秋天,内容是“孙子终于会喊奶奶了”,配文还是那句“老怀安慰”。
前几天我问老陈:“您咋不发孙子的画儿了?”
他推了推老花镜:“嗐,发那干啥?上回发了张‘太阳长尾巴’的画儿,闺女说‘爸,您别发这些没营养的’;发段跳广场舞的视频,老伴儿嫌我‘瞎显摆’;就连发碗我熬的萝卜汤,都有人说‘油太大不健康’。”
他挠挠头,“现在我连手机都懒得掏了,省得费劲巴拉还招人嫌。”
二、咱不发朋友圈,真不是因为“老了”
上礼拜跟社区的老人们唠嗑,大伙儿说起这事儿,七嘴八舌的,倒说出不少门道。
1. 不是不爱分享,是不敢“随便”分享了
老周头的经历特典型。
去年他发了张在公园打太极的照片,背景里能看见小区的快递柜。
“我闺女看了直瞪眼:‘爸,您这照片一发,快递单号都能被扒出来!’”
他指着手机里的照片,“您瞧这角儿,是不是有张快递单?我当时就没注意,现在想起来直冒冷汗——万一被坏人盯上咋办?”
现在老周头发朋友圈跟“特工执行任务”似的:拍张花得先遮住花盆上的标签,录段视频得检查三遍背景有没有车牌号,连发个“今天吃了红烧肉”都得想想“会不会有人说我三高还吃油腻”。
“不是咱矫情,”他认真地说,“咱们这把年纪,图的就是个安稳。年轻时候吃过亏,现在可不能再让家里人跟着操心。”
2. 不是不想互动,是“回应”太少了
刘婶的故事更让人心酸。
她闺女在外地工作,平时就靠朋友圈“见面”。
“我发她小时候的照片,配文‘我家妞妞小时候多乖’;发我新学的菜,配文‘妞妞最爱吃的可乐鸡翅’;就连我跳广场舞摔了一跤,都发个‘老胳膊老腿儿不中用了’。”
她翻着手机相册,眼睛有点红,“可她呢?要么点个赞,要么回个‘哈哈’,从来没说过‘妈我想你了’。”
上个月刘婶生日,她提前三天就在朋友圈预告:“明天是我七十大寿,盼着闺女能回来。”
结果那天她熬了长寿面,守着手机等了一整天,就收到三个点赞——一个是老家的邻居,一个是社区的舞蹈队,还有一个是她自己发的。
“我不是图啥礼物,”她吸了吸鼻子,“就想听她喊我一声‘妈’,哪怕就一句‘我请了假,明儿回家’。可现在……”
她把手机倒扣在桌上,“发不发有啥区别?反正她也看不见。”
3. 不是不懂潮流,是“潮流”跟咱“对不上频”
老郭头最近特郁闷。
他说:“我孙子教我用短视频,说要拍‘沉浸式’做饭——把手机架在灶台上,全程不说话,就拍切菜、翻炒。我拍了段熬小米粥,结果孙子说‘爷爷你这也太无聊了’;我想发段书法,他说‘这字儿不如我同学写得炫’;就连我跳广场舞,他都嫌‘节奏太慢’。”
有回老郭头不服气,非要跟孙子比“潮流”。
他学年轻人发“emo文学”:“深夜失眠,想起年轻时的遗憾,人生不过如此。”
结果底下评论全是:“老爷子,您这文案太假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写这个”“建议多发点养生知识”。
他苦笑着摇头:“咱不是不懂,是咱的生活跟人家不一样。咱经历过苦日子,知道啥是踏实;咱过了大半辈子,明白啥是真情。那些花里胡哨的,咱学不会,也不想学。”
三、朋友圈静了,日子可没闲着
要说现在咱这把年纪的人,真没以前爱发朋友圈了吗?我看未必——只是咱把“分享”换了个地儿。
1. 从“线上点赞”到“线下唠嗑”
我跟老伴儿最近迷上了社区活动中心的“银发茶话会”。
每周三下午两点,老周头带壶茉莉花茶,老郭头拎盒茉莉花糕,刘婶包俩茴香馅饺子,我们就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说说家长里短。
上回老陈头来晚了,手里还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我孙子的画儿,你们瞧瞧!”
我们凑过去一看,纸上歪歪扭扭画着个红太阳,旁边写着“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我昨天跟孙子说,‘爷爷想看你画的画儿’,他说‘等我长大了再画’,可把我乐坏了!”老陈头眼睛发亮,“比发朋友圈可实在多了——你们瞧,这不就看见了吗?”
2. 从“追求点赞”到“专注爱好”
老郭头最近报了个书法班。
他说:“以前发朋友圈想让人夸‘字儿写得好’,现在我就想自己写得痛快。”
每周二、四、六上午,他都去社区活动室跟老伙计们练字。
上回他写了幅“海纳百川”,贴在自己卧室墙上,逢人就说:“你瞧这横,得有劲儿;这竖,得直溜。比发朋友圈那点虚头巴脑的强多了!”
我也没闲着。
退休前我就爱捣鼓相机,可那时候工作忙,根本没时间。
现在好了,我买了台单反,跟着社区的摄影队学拍照。
上周我们去郊外拍秋景,站在田埂上等了俩钟头,就为拍张“稻穗上的麻雀”。
回家洗出来一看,照片里的麻雀翅膀展开,稻穗沉甸甸地垂着,阳光透过稻叶洒在上面,金闪闪的。
我把照片洗出来送给老伴儿,她乐了:“这可比你以前发的‘早餐馒头’强多了!”
3. 从“广交朋友”到“深交知己”
上个月我跟几个老伙计组了个“夕阳红骑行队”。
我们买了统一的队服(红色,带点反光条,老伴儿说“安全”),每周六早上六点出发,沿着护城河骑一圈。
最逗的是老周头。
他以前总说自己“心脏不好,不能剧烈运动”,可骑起来比谁都猛。
上回我们骑到通惠河,他非要停下来拍“夕阳照水”,结果手机掉水里了。
他捞上来擦了又擦,嘴里念叨:“没事没事,照片没丢就行。”
后来才发现,他手机里的照片是——我们几个骑车的背影,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你们瞧,”他举着手机给我们看,“这才是我要发的朋友圈。可现在……”
他把手机揣回兜里,“反正你们都在,我还发啥?”
四、朋友圈静了,心可没静
其实啊,咱这把年纪的人,不是不爱发朋友圈了,是明白了——有些东西,不用发在朋友圈,也能暖到心里。
上个月我过生日,闺女没回来。
我有点失落,正站在阳台给花浇水呢,门铃响了。
一开门,是老伴儿端着一碗长寿面:“我熬了你最爱吃的排骨面,多加了枸杞。”
她指了指手机:“我给闺女发视频了,她在电话里唱了首《生日歌》,还说‘爸,等我过年回家,给您补个大蛋糕’。”
我那会儿啥都没说,就盯着碗里的面。
热气腾腾的,飘着葱花香,排骨炖得软烂,咬一口,肉汁儿在嘴里爆开。
老伴儿坐在我对面,絮絮叨叨地说:“你闺女昨天还问我,‘爸最近咋不发朋友圈了?’我跟她说,‘你爸啊,现在忙着享福呢,哪有工夫发那些’。”
那一瞬间,我突然懂了——朋友圈是啥?不就是个“电子公告栏”吗?
可咱的日子,是实实在在的:是阳台上的花开了,是老伴儿熬的面香了,是老伙计们在槐树下唠嗑的笑声,是外孙女拽着我衣角喊“爷爷”的软乎声。
这些,比朋友圈里的一百个赞都实在。
写在最后
现在我刷朋友圈,还是会停一停。
看见老陈头发孙子的画儿,我会点个赞;看见刘婶发新学的广场舞,我会留条言;看见老周头发的“安全提示”,我还会转发给老伙计们。
但我更珍惜的,是现实里的这些“小确幸”——是早上遛弯儿时遇见的老邻居,是下午下棋时输了的“再来一局”,是晚上看电视时老伴儿剥好的橘子,是周末跟闺女视频时,外孙女突然扑过来的“爷爷抱抱”。
朋友圈静了,可咱的日子,热乎着呢。
就像老郭头说的:“年轻时候,咱想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现在啊,咱就想守着眼前人,把日子过踏实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