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倒在黎明前,日本机器人退出历史舞台,原本领先宇树科技25年

发布时间:2025-09-12 16:06:33  浏览量:1

日本东京,本田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山本隆工程师轻轻按下关机键。

曾经让日本引以为傲的ASIMO机器人眼睛逐渐失去光芒,仿佛在向一个时代告别。

就在几天前,他看到中国宇树科技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G1的新闻:售价仅1.6万美元,全球订单突破5000台。

而在2000年,当ASIMO第一次在东京国际机器人展上迈出平稳步伐时,中国的大多数机器人研究者还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基础研究。

谁能想到,短短二十余年,局面会完全逆转。

时间拨回到1986年2月,本田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内,一群工程师围着一个高1.5米的金属骨架发愁。

这个被戏称为“长腿冰箱”的怪物,是ASIMO项目的第一个原型机。

当时,“人形机器人”还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但本田却立下了一个疯狂目标:让机器像人一样自主行走。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连最基本的平衡问题都解决不了。

最初的原型机走起路来像喝醉的酒鬼,动不动就摔个四脚朝天。实验室里每天都回荡着金属撞击地面的哐当声。

经过14年摸索与数千次失败,2000年10月31日,第一代ASIMO终于在东京国际机器人展亮相。

当这个身高1.2米、体重52公斤的“小家伙”迈出平稳的第一步时,现场掌声雷动。

ASIMO很快成为全球科技界的“顶流明星”。它访问纽约证券交易所时,与交易员击掌互动。

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用英、德、日三国语言向观众问好,甚至受邀为日本首相接待外宾。

ASIMO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着“极致精准”展开。

为了让动作更接近人类,研发团队不断增加传感器数量:从第一代的24个,到2011年升级款的57个,每个传感器的灵敏度都调校到小数点后三位。

ASIMO的每一步行走,都需要实时计算脚底压力分布、重心偏移角度、关节活动幅度等数千组数据,一个简单的“挥手”动作,背后是3000多行代码的支撑。

但这种“追求完美”的执念,很快变成了束缚。2013年的一场公开演示前,ASIMO突然“罢工”无法行走。

工程师团队连续排查18小时,才发现是一个足部压力传感器偏移了0.1毫米。

成本问题更是压垮ASIMO的“重负”。

每台ASIMO的制造成本超过3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小型私人飞机,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数十万美元,且必须由本田专属工程师操作。

更致命的是,当全球机器人产业开始拥抱“深度学习”时,本田仍在坚持“手工编写代码”的老路。

2016年,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Spot已经能通过机器学习自主学会爬楼梯、避障。

而ASIMO要增加一个“开门”动作,需要工程师先绘制数百张动作分解图,再逐行编写控制代码,整个过程耗时两周。

就在ASIMO陷入“完美陷阱”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企业正沿着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突围。

2016年,杭州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车库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正对着一堆二手零件发愁。

这是他凑了30万元启动资金,准备研发四足机器人的全部“家当”。

“当时日本机器人是‘实验室里的大小姐’,我们没那个条件搞高精尖,只能做‘能搬砖的打工仔’,”王兴兴回忆道。

不同于本田追求“人形外观”,他从一开始就明确方向:不纠结于“像不像人”,只关注“能不能用”。

第一个难题是成本控制,他放弃了昂贵的定制传感器,转而采用工业级通用部件。

2017年,宇树科技推出第一款商用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1。

它没有ASIMO优雅的动作,走路时略显笨拙,却能完成巡检、运输、数据采集等实际任务,售价仅2.7万美元。

第一批客户来自新疆的光伏电站。在茫茫戈壁上,传统巡检需要工人徒步走几十公里,而Unitree Go1能连续工作8小时,实时传回太阳能板的温度、电压数据。

“客户说‘这东西丑是丑了点,但能省不少力’,这句话比任何赞美都让我们开心,”王兴兴说。

2018年,本田正式宣布停止ASIMO项目的研发。这个消息震惊全球科技界,却在业内早有预料。

“ASIMO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好看却不耐用,终究逃不过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一位机器人行业分析师评论道。

此时,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崛起。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15.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回看ASIMO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悖论:随着ASIMO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它的实际应用场景反而越来越窄。

最终,ASIMO只能沦为企业展示技术实力的“花瓶”。

相比之下,中国机器人企业从起步就面向市场。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表示:“我们的每个产品在开发前都会深入客户现场,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体现在技术路线上。中国机器人企业积极拥抱开源技术和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通过使用现成的机器学习框架,他们能够让机器人自主学习新技能,而不必为每个动作手工编写代码。

市场已经作出了选择:能蹲下系鞋带的实用机器人,远比跳芭蕾的科技明星更有未来。#头条深一度#

1.网易新闻:《日本机器人崩塌记:从全球顶流到查无此“机”,都是自己挖的坑》

2.搜狐新闻:《日本机器人产业的没落:从领先到被淘汰的教训》

3.搜狐新闻:《日本专家:中国机器人产业都是靠借鉴日本技术起来的!日本领先25年,被中国大面积反超!》

4.36氪:《从默默无闻到智能一哥,宇树科技做对了什么?》

5.中国青年报:《日本机器人:技术一路领先 市场独占一半》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