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蓉宝”至“蜀宝” 国际舞台成为美育展台——成都大学重构美育模式破解高校美育改革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12 21:42:30  浏览量:2

今年8月,成都迎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吉祥物“蜀宝”与“锦仔”以34个大项68款形态惊艳亮相,川剧神韵融合三星堆纹样,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向世界传递出巴蜀之美。鲜为人知的是,这套获得国际赞誉的视觉体系,实为成都大学师生团队的智慧结晶,已成为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扇窗口。

近年来,国际舞台已成为成都大学师生的美育展台。三年前,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吉祥物“蓉宝”的形象优化提升凝结着成大师生对天府文化的深刻理解;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桐妹儿”及文创设计,承载着他们对生态美学的系统思考……从单一形象优化到整体赛事视觉构建,从课堂训练到国际实践,如今,成都大学的美育已成为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是贯通专业教育与人格培养、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技术与艺术的核心实践。

高校美育实践难在哪里?成都大学又何以找到突破路径?“高校美育长期以来存在‘资源分散、方法陈旧、生态薄弱’的共性难题。”成都大学校长朱明说,“我们要做的不是零敲碎打的美育活动,而是一套真正能够浸润人心、赋能成长的美育生态。”

课程分散、教学传统、实施场域限于校园……这些曾是成都大学美育改革直面的现实困境。自2017年起,学校将美育全面纳入顶层规划,跨部门统筹资源,打破院系壁垒,致力于构建一套可持续、可推广的美育生态体系。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以“应用型”为核心定位的大学,成都大学敏锐捕捉到“城市发展”与“美育实践”的共生关系——城市需要美育提升文化软实力,美育也需要城市提供真实丰富的实践场景。

如今,在成都大学“传统工艺与AIGC融合创新重点实验室”,学生们正通过AI技术动态还原三星堆青铜纹样,借助VR设备“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场景。学校深耕地方文化沃土,系统梳理川剧、蜀绣、三星堆文物等巴蜀美学元素,建设“中华美学基因库”,年使用量超过10万人次。

这样的创新实验室,是美育整合技术空间和文化元素的实践缩影。8年来,成都大学的美育实践逐渐跳出传统框架,形成了以文化传承和数字素养为“双翼”,以思政引领、艺术实践与科技赋能“三元融合”为路径,覆盖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社会服务与国际传播的“四维网络”,真正实现美育的“全域渗透”。

“学校开发AI个性化学习平台,为不同专业学生定制美育研习方案,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兴趣。”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星丽介绍。如今,学校的VR历史场景复原、“AI+川江号子”音乐剧、AR皮影课等创新实践,不仅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更使美育突破时空限制,深入偏远地区,服务留守儿童数千人,真正实现“科技向善”、美育共融。

艺术实践如何让美育扎根现实?成都大学推行“教师+非遗传承人+行业导师”协同教学模式,依托多个非遗工坊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制教学。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曾越介绍,师生不仅参与全球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也深度介入大运会“蓉宝”优化、奖牌绶带设计、官方体育图标创作等重大项目,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艺、服务社会。

“VR石窟复原、川剧变脸数字互动、传统纹样参数化设计……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美育项目从校园走向社会,甚至国际舞台。”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许志强说。师生不仅为成都新“十二月市”城市消费品牌设计标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常年面向乡村、社区开展艺术支教和公益培训,举办多期高研班,惠及全国学员上万人次,其中包括金钟奖得主、全国美展入选者等。师生开发的AIGC教学方案已服务西部百余所中小学,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

此外,成都大学还创立“知华—友华—爱华”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同窗、同室、同台”机制,让留学生在喜欢中国文化、认可中国文化的同时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国际友人。

“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探索,让美育真正成为赋能学生成长、服务社会进步、传播中华文化的活跃力量。”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刘强说,“从‘蓉宝’到‘蜀宝’的跨越,成都大学的美育探索已超越赛事视觉设计的范畴,成为一所应用型大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系统实践。美育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创新素养和情感能力的培育,是连接传统与未来、校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未来,成都大学将继续深化美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朝和 通讯员 陈钧 李星丽)

作者:陈朝和 陈钧 李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