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丨从乡土中淬炼,在舞台上绽放:中戏学子与贵州屯堡地戏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9-13 21:38:45 浏览量:2
从乡土中淬炼,在舞台上绽放:
中戏学子与贵州屯堡地戏的双向奔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体现“青年服务国家”的实践风采,以青年的青春朝气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中央戏剧学院选派学生组成支教团,于2025年4月至7月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马路中心校支教并且指导位于马路村的长顺县农民剧团,为农民剧团排演了新编地戏《锤震四盟山》。
8月16日至8月25日,《锤震四盟山》主创团队重返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此次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和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展现了中戏学子服务国家、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
定妆照
《锤震四盟山》剧本创作与导演构思的形成得到长顺县政府、文旅局和文联的大力支持,组织创作团队深入基层采风,先后前往贵州省安顺市苗岭屯堡、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和周官屯等屯堡遗址了解地戏的艺术形式和传承情况。长顺县农民剧团团长、屯堡地戏传承人金云祥老师将马路村地戏队传承的地戏谱借给团队作为创作参考,农民剧团的其他演员老师也从地戏艺术本体的角度为创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主创团队合影
返回长顺以来,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工作,一方面在白天与长顺县鼓扬镇的场地对接,一方面在晚上到位于广顺镇马路村的长顺县农民剧团排练。大家各司其职,发挥专业所长,一同为新编地戏《锤震四盟山》的成功演出努力着:导演系的杨樾同学继续完善导演构思,为演出整体把握方向;京剧系的谢易霖同学对开打场面要求精益求精,不停地为演员们设计更漂亮、更丰富的动作组合;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的丁嘉一、曹梧茗同学在对接舞台的四根傩柱顺利从北京发车的同时,为长顺县农民剧团设计了logo和响应的文创产品;舞台美术系演艺声音设计专业的王子涵同学根据排练的具体情况完成了演出谢幕音乐的作曲;戏剧管理系的王姝懿同学因为其他任务在身,远程为团队处理行政事务,一切都顺利有序地推进。
演出定于8月23日上午在长顺县鼓扬镇中央戏剧学院产业帮扶基地的水稻田里进行,但由于长顺县连日降雨,稻田的土质变得松软,钢架结构的舞台可能有沉降风险。8月21日装台时,团队与中央戏剧学院派驻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挂职县委常务、副县长孙同林老师经过协商和研判,当机立断将演出地点调整至带有防水顶棚的鼓扬镇农贸市场。
现场工作
8月23日,以长顺马路屯堡地戏为创作源泉,精心打磨的新编地戏《锤震四盟山》在鼓扬镇农贸市场顺利演出。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戎,党委常委、副院长宋英,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吴学俊,长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萧家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杨硕,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曹艳,中央戏剧学院派驻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挂职县委常务、副县长孙同林等学院、黔南州、长顺县的各级领导及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
表演现场,观众们热情高涨,掌声雷动。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面具,将《锤震四盟山》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展现。舞台上,锣鼓激昂,与演员们的念白和唱腔相互交织。舞台下,观众们屏息凝视,被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吸引,时而紧张屏息,时而鼓掌叫好。
此次地戏展演,既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邻里间情感的纽带。许多从未现场观看过地戏演出的观众都对地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地戏的魅力,不少孩子在排练和演出时围在后台,好奇地打量着精致的面具,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演出不仅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更受到长顺县文旅局、文联等单位的高度认可。剧中融合地戏面具、傩柱、京剧等元素,舞台视觉与听觉设计均体现出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审美的高度结合,为地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样本。
8月26日晚,在长顺县第四届乡村戏剧节“百村百戏”决赛中,新编地戏《锤震四盟山》在长顺县农民剧团老师们的演绎之下,一举代表广顺镇斩获唯一的一等奖。
感言
在中戏,我们耳濡目染着“延安鲁艺”精神,其中提倡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在此次实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证。我们带来的,或许是更为系统的舞台调度、更为精细的表演训练或更具表现力的舞美;而我们带走的,是更为独特的东西——那是源于历史的真挚故事、是未经雕琢却感人至深的表演状态、是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赤诚之爱。这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的对话。我们共同做的,是为这颗原本就在泥土中熠熠生辉的宝石,拂去尘埃,稍加打磨,让其光芒更为璀璨地绽放。
戏剧管理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姝懿
当第一次看到农民剧团的老师们唱起他们所深爱的地戏时,这种从小听到大的传承精神突然具象的出现在我的面前,真的让我对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者们肃然起敬,带来的冲击是不可言说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被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热情善良所打动,农民剧团的老师们让我们远在他乡但也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舞台美术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子涵
从专业应用到生活日常,不管是剧团老师们最单纯的善意和热情,或是师哥师姐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无数潜移默化的瞬间都浸润着我不断成长。捧着农民剧团团长赠送的地戏剧本,听着铿锵有力的地戏独有的唱腔,看着我们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这一切让我更笃定,我所选择和热爱的戏剧会给予我力量。这次,我看到地戏,看到来自五六百年前的风采,看到在不远处熠熠生辉的未来。
舞台美术系2023级舞台设计班 曹梧茗
近四个月的相处,我们一同排练、吃饭、谈笑,早已成为没有血缘的亲人。这份情谊、这份坚守,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热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留给农民剧团的东西太少太少,而农民剧团的老师们回馈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一定会带着农民剧团的老师们对我们的祝福和期待,认真学习、努力奋斗!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导演系2025级
硕士研究生 杨樾
在田间地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被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热情善良深深打动。农民剧团的老师们让我们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谢学院和各位老师对我们团队的包容与支持,同时也要感谢团队中每一位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共同创造了一段属于我们与农民剧团独有的珍贵创作回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像长顺的山路一样,蜿蜒曲折,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与感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带着这份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敬畏,继续前行!
舞台美术系2025级硕士研究生 丁嘉一
《锤震四盟山》的创排过程,是地戏在当代传承与探索的生动实践。在与专业团队的磨合中,我们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实现了适度创新,一方面,守住不可变的“根”——保留地戏的核心特质,包括传统唱腔、粗犷的动作风格与历史题材内核,这些是艺人们眼中的“灵魂”,是维系文化辨识度的根本。另一方面,探索可变化的“形”——为适应现代舞台需求,优化表演形式、融合配乐、调整节奏,采用片段化呈现增强观赏性,让这门古老艺术更易被当代观众接受与喜爱。
京剧系2025级
硕士研究生谢易霖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高校与乡村、非遗与当代戏剧的深度对话。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长顺县的帮扶合作,推动更多戏剧美育项目落地生根,让艺术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