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儿童剧创作中的童真美学 ——儿童剧《草房子》从小说到舞台的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16 10:36:18  浏览量:1

反观当下某些儿童剧的三大误区:将儿童物化为萌宠(如低幼化角色设计)、苦难奇观化(滥用煽情音乐与夸张表演)、情感降维(简化矛盾为“学好”公式),本质都是成人心理感受的体现。而儿童剧《草房子》从小说到舞台的实践启示在于:尊重儿童的哲学能力。

日前,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的儿童剧《草房子》走进中小学校巡演,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爱与美的种子。笔者作为该剧导演,结合该剧的舞台转化实践,对童真美学也有了一些新的体悟。

在某些传统儿童剧作品中,儿童常被简化为天真懵懂的符号,《草房子》中的秃鹤(陆鹤)却以震撼人心的方式颠覆了这一模板。当三年级秃鹤突然拒绝同学触摸自己发亮的头顶,甚至将屠夫丁四诱惑他的肉块扔进尘土时,这并非幼稚的任性,而是一场尊严觉醒的庄严仪式。更深刻的转折发生在油麻地小学会操表演。当老师因他的秃头可能影响学校形象而禁止他参加时,这个被排除在集体之外的孩子选择了最激烈的反抗:在表演高潮时突然甩掉帽子,让光头成为全场哄笑的焦点。这一举动看似顽劣,实则充满悲剧性的仪式感——他以自毁式报复宣告:当社会拒绝给予尊严时,尊严将以伤痕为勋章。而最终在文艺汇演中,他主动请缨出演秃头连长角色,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他的光头不再是被嘲笑的缺陷,而是艺术赋能的道具。演出结束后他跑到河边痛哭、师生们集体呼唤“回家吧”的场景,恰是社会契约的达成:儿童通过自我证明,赢得了成人世界的入场券。

儿童剧中真正的童趣不在嬉闹的表层,而在这些尊严攻防战里。当孩子为了一顶帽子、一句称呼、一个摊位较真时,他们正进行着与成人世界无异的身份认知。

某些儿童剧常将苦难简化为煽情元素,而《草房子》却力图揭示儿童面对危机时的责任意识。杜小康跟随父亲去芦苇荡放鸭的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题为《孤独之旅》。但这段旅程的深刻性远非“孤独”可概括。当鸭群误食鱼苗被扣留、父亲一病不起时,十二岁的杜小康完成了惊人的角色转换——从被保护者成为家庭的决策者。他卖掉了心爱的自行车,用桑桑卖鸽子凑的二十块钱进货,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杂货摊。这个曾经穿着白衬衫、骑着自行车穿梭校园的少年,此刻的吆喝叫卖不是落魄,而是向成人社会递交的创业计划书,桑乔校长那句预言“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正是对这份儿童式事业心的最高认可。

儿童剧中真正的成长叙事,应展现儿童将挫折转化为事业机遇的能力。他们面对的不是童话式的磨难,而是真实的生存课题——正如杜小康将小摊视为家族复兴的起点,细马把羊群看作独立王国的根基。某些创作者习惯于用成人经验压缩儿童的情感空间,而《草房子》却力图以郑重的笔触确认:儿童的情感具有天然的纯真和活力。桑桑为蒋一轮和白雀传递情书的经典桥段,常被解读为早熟,实则揭示了儿童对情感契约的神圣化理解。更微妙的是纸月的情感世界。这个被欺凌时默默流泪的女孩,当桑桑为她打架受伤后,她深夜送来一篮青菜与绣着莲花的书包。没有感谢的言语,但莲花的意象与桑桑母亲为她梳头时落下的泪,构成儿童式的情感加密系统——他们用物象传递着成人难以破译却真实存在的情感密码。

儿童剧中的情感表现需要遵循绝对尺度原则。当儿童为丢失玻璃珠绝食、因朋友爽约宣称“绝交”、为守护秘密忍受责罚时,这些在成人眼中的小事,实则是他们演练情感世界的沙盘。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序言中的阐发,为儿童剧创作提供了美学阐释:“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这种美不是成人幻想的“纯真滤镜”,而是儿童主体性迸发的生命质感。

反观当下某些儿童剧的三大误区:将儿童物化为萌宠(如低幼化角色设计)、苦难奇观化(滥用煽情音乐与夸张表演)、情感降维(简化矛盾为“学好”公式),本质都是成人心理感受的体现。而儿童剧《草房子》从小说到舞台的实践启示在于:尊重儿童的哲学能力。如当桑桑患上怪症以为将死、带妹妹看城墙实现诺言时,那“温热的感动”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存在意义的突然勘破——这类场景需要留白式的呈现,而非空洞说教。

在导演过程中,笔者适当采用了一些儿童感官语法,如小说原著中“梧桐枯叶在秋风里忽闪忽闪飘落”的描写,实际是桑桑告别草房子时的心象投射。舞台设计则可借鉴此类通感修辞——当秃鹤受辱时,让灯光在他光头上形成刺目的光晕;当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奔跑时,用鼓风机掀动红色幕布模拟血色的浪涛。

判断儿童剧优劣的试金石,是观察儿童观众是否会在谢幕时下意识挺直腰板——他们不是在观看“可爱的自己”,而是在见证被郑重呈现的精神同胞。恰如油麻地的孩子们最终对秃鹤的认同:“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真正的童真童趣,永远生长在儿童奋力触碰星辰的指尖,而非成人俯身垂怜的目光里。(马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