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魏玮 ‖ 金陵一梦,舞尽悲欢:评民族舞剧《红楼梦》

发布时间:2025-09-17 06:15:40  浏览量:2

2025年9月14日下午,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歌剧厅内座无虚席,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此上演。这部舞剧是经典文学IP与当代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二者进行了一场大胆而惊艳的跨媒介对话。将《红楼梦》改编为舞剧,本身就是一次艺术的冒险,不仅需要将文学意境以舞蹈的形式表现,还需在有限时空内完成繁复叙事的转译。这部舞剧在叙事策略、视觉隐喻与当代阐释方面的探索,既彰显了艺术创新的勇气,也暴露了改编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叙事突围:从网状结构到主体凝视。

在叙事策略上,这部舞剧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其精准而巧妙的叙事选择。编导深刻意识到舞剧“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艺术特性,将原著宏大庞杂的网状叙事提炼为宝玉的主体性视角,大胆删去了其他男性角色。基本上是以宝玉的视角串联起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图谱。使观众透过宝玉的目光,感受繁华幻灭的无尽悲凉。这种处理不仅实现了情节的高度集中,更勾勒出女性人物群体命运的沉浮,完成从家族史诗到个人心灵史的转译。

舞台视觉:隔而不断的空间诗学。

面对文学意境可视化这一改编的核心难题,舞剧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其视觉语汇的创造颇具创新性。比如,扮演家奴的演员们手持N个双面盾型道具,一面玄黑,一面金彩。它们既是物理性空间分隔的媒介,也是文学意象生成的装置。通过动态组合,既实现了功能性的作用(比如遮挡演员上下场),又形成流动性的屏风景观,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隔而不断”的空间哲学,兼具装饰性与隐喻功能,堪称视觉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隐喻与象征:身体与色彩的诗化表达。

舞剧中的“省亲”一场以木偶戏式的机械动作,揭示元春被宫廷权力异化的非人状态;“冲喜”一场表现的是宝钗出嫁与黛玉之死,通过红装与白袖的视觉对峙,构建红白事之间的张力场。红色既为婚庆颜色,也成血色隐喻;白色水袖的剧烈抖动则暗示生命的燃尽,以色彩隐喻完成黛玉之死的诗化表达。这些改编成功实现了从文学叙事到身体隐喻的转换,也证明了舞蹈语言在表达文学意境方面的独特优势。

群舞的转场调度:情绪结构的流畅转换。

转场调度与音乐、群舞有机融合,实现了情绪结构的流畅转换。“元宵”一场前喜后悲,后半场通过红盖头、航船等意象的依次呈现,暗示元春之死、湘云守寡、迎春受虐、探春远嫁等多重悲剧,使欢宴场面陡然坠入悲怆之境,形成强烈的戏剧对比。另外,群舞编排彰显了东方美学精神。十二钗的群舞段落以身体的舞动描绘了流动的古典画卷。又映照在金箔的背景上,既富丽堂皇又虚幻易碎,形成了繁华盛景的视觉喻体。

现代性解构:跨时空的对话实验。

第十一场“花葬”是整部舞剧中非常特别的一场。这一场中扮演十二钗的舞者褪去传统服饰,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和象征性的高凳装置(兼具贵族地位与墓碑的双重象征),暗示了从古至今,即使是贵族女性,也依然遭受禁锢、压迫与规训。不仅具象化了女性命运的集体困境,更完成了经典文本与当代阐释的辩证统一。

然白璧微瑕,整场舞剧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其一,“葬花”一场,并没有聚焦于黛玉葬花,而是以宝黛双人舞的形式展现了共读《西厢》的情节,并用舞蹈语汇表达了二人缠绵悱恻情感。为填补舞台相对较大的物理空间,使双人舞不显得单薄,舞美设计了三层帷帐。但这三层帷帐的材质与配色未能充分表现爱情的唯美意境,反而因其厚重的质感造成视觉上的压迫感(帷幕像压着演员)。暴露了舞剧改编中视觉符号与情感表达错位的风险。加之,黛玉服饰层叠繁复,在双人舞蹈运动中易产生缠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作的流畅性。

其二,群舞段落绝美异常,然而,除宝、黛、钗之外,对余者如迎、探、惜等角色缺乏差异化的塑造。未能通过舞蹈语汇为每个人物都确立鲜明的辨识度,导致个别人物形象趋于模糊,需依赖外部标识(服饰的样式与色彩)进行分辨,可见角色刻画在寻求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平衡上,尚有提升空间。

其三,“花葬”作为现代性解构段落,很有创意。但是,其美学风格与前半部分形成比较明显的断裂。且十二钗刚出场时女鬼式的造型与刻意营造的阴郁氛围,像极了《聊斋》。虽意图强调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却在接受层面容易引发观众的不适。如何协调现代性表达与《红楼梦》本身的古典意蕴,值得编导们再思考。当然,以上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不同艺术形式在转译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永远需要面对的挑战。

纵观全场,民族舞剧《红楼梦》是一场关于经典如何与当代对话的艺术实践。它既没有沉溺于古典主义的复刻,也没有陷入解构主义的狂欢,而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大胆运用舞蹈语汇进行创造性转译。那些盾牌装置构成的流动屏风,何尝不是连接古今的审美桥梁?那些现代舞段中的挣扎与抗争,何尝不是对金陵群钗命运的最新注脚?它证明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静止的化石,而能在不同时代通过不同的阐释,获得新的生命。虽然改编过程中难免留有遗憾,但正是这些探索中的得失,为传统文学经典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样本。

作者简介:魏玮(1982—),河北廊坊人,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金文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厅局级项目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