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程异:一个把中国文学“推上国际舞台”的译者

发布时间:2025-09-17 16:50:06  浏览量:1

如果说上世纪将中国文学带出国门的,是葛浩文、白睿文这些“老派汉学家”,那么今天,接过接力棒的,是像程异这样的新一代译者。

程异,英文名Jeremy Tiang,新加坡人,作家,译者,现居纽约。这几年,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中国作家的英文译本上——刘心武、邹静之、张悦然、郑执、双雪涛……从“60后”到“80后”,他几乎打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世代谱系。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翻完放着,而是真正把这些作品推向了世界。

2023年,邹静之的散文集《九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这部作品曾被20多家出版社拒绝,程异坚持近10年,终于让它在一家小众出版社Honford Star出版,结果一鸣惊人。2022年,他翻译的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登上美国国家翻译奖短名单。

这些作品的成功,不是偶然。

程异是华人,成长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体系。他自己坦言,“对中文的理解,可能比一些美国华裔更深”。他的翻译不是“照字面搬”,而是具备作家的敏感度——因为他本身也是小说家。他的小说《紧急状态》曾获得新加坡文学奖。

他选择作品的标准也很直接:自己能看懂、喜欢、有共鸣,就去翻译。他不在乎市场一开始是否接受,甚至刚入行时,并不了解英美出版界的运作规律。就是靠着一种“先翻再说”的勇气,他把张悦然、颜歌、双雪涛等作家的作品,一步步送进了《纽约客》《巴黎评论》这些顶级英文文学平台。

比如,双雪涛的《巴黎朋友》在2024年11月登上《纽约客》,成为中国作家难得的“准同步”英文首发案例。程异透露,这背后是一位懂中文的纽约客编辑的推动,而他作为译者,也是推动者、协作者、甚至是“中介人”。

他对文学翻译的理解,也逐渐从“翻得准”,走向“翻得有文学性”。他不再把翻译视为“教科书式”的对照,而是站在作者身边,保留陌生感,尊重文化差异。他说:“翻译文学可以是陌生的,不一定要把一切都解释清楚。”

这点,与以往“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口味而删减润色”的汉学家思路,截然不同。

程异的风格,是“硬带”:哪怕你不熟悉中国文化,我也相信你能看懂,有兴趣去了解。

当然,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能驾驭复杂文本。像台湾作家骆以军那种句子极长、密集引用、文体复杂的作品,他坦言“十年前根本不敢翻。”如今,他能挑战引用唐诗、结构繁复的作品,也说明了他个人翻译能力的成长。

与很多“学术型译者”不同,程异更像是一位“文学搭桥者”。他既熟悉东西方文化,也有强烈的文学直觉。在2022年担任国际布克奖评委时,他参与评选了当年全部外文译本,三轮筛选,最终选出得主。他感慨:奖项评审不是神圣判断,不过是“五个人的品位”。

他也并不担心AI会取代文学翻译。“AI能翻译说明书,但不能替代跟作者的交流、文化背景的理解、情感的共鸣。”

程异的努力,正在改变一个长久存在的误解:西方读者不读中国当代文学。

其实不是不读,而是没人好好翻。

从葛浩文到程异,中国文学“出海”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新一代译者手中。而像程异这样,既能理解文学,又愿意花十年坚持一部作品的译者,正是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所必须的“隐形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