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登台表演,首创“弹簧钢丝”表演形式——在钢丝上跳舞的沧州“陈大姑娘”
发布时间:2025-09-18 12:41:48 浏览量:2
吴桥杂技艺人陈兰英,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杂技,专攻钢丝技艺。她首创“弹簧钢丝”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腾翻跳跃与舞蹈动作。外国观众称她为“能在钢丝上跳舞的中国姑娘”。
陈兰英走钢丝
走钢丝的中国小姑娘
1910年,陈兰英的父亲陈庆贵远赴俄罗斯,凭借杂技技艺在异国他乡谋生。1915年,陈兰英在俄国出生。不幸的是,她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当时正是俄国困难时期,有时父亲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仅有的一点面包留给陈兰英吃。所以,幼年的陈兰英就饱尝了人间疾苦。
陈兰英4岁便开始练习杂技。她年纪虽小却很懂事。父亲告诉她,要想练好杂技走钢丝,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做到稳、准、快、精四个字。陈兰英将这些教诲牢牢记住,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她就能上场表演了。
1920年冬天,5岁的陈兰英在马戏团作首场演出。演出前,她并不知道什么叫紧张,只觉得好玩,一溜跟头翻到场中央。“啊,中国的小姑娘”“这么点儿的小孩踩钢丝,能行吗”?在观众的议论声中她上到3米多高的钢丝表演起来。那时的钢丝就是一条粗铅丝,表演动作也不多,但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足够惊险了。
陈兰英表演完,观众席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次演出后,马戏团名声大振。“马戏团有个中国小姑娘走钢丝”的信息不胫而走。也正因此,马戏团的演出很是红火了一阵子,这个姑娘也与杂技走钢丝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演弹簧钢丝节目
走钢丝这个杂技项目是从古代“走索”演变而来,可以追溯至汉代。不论是硬、软钢丝,在技艺上不外乎是前走、后退、劈岔、骑独轮车等技巧的表演。当时,陈兰英的演出道具是一条粗铅丝,没有弹性且容易断,很容易发生危险。练功时,陈兰英曾多次摔伤,她的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到处去找能够适用的钢丝。
有一次,他们在码头看到轮船上有条钢丝缆绳觉着不错,就跟船长说明了自己的请求。船长慷慨地送给他们一条,父女俩拿回去马上试验。钢丝缆绳果然又结实,又有弹性。陈兰英逐渐摸索、练习,不久就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之后,父女俩乘火车到外地演出,期间发现车厢下的避震弹簧又防震又有拉力,很受启发。父亲就琢磨是不是可以给钢丝绳也装上个弹簧。一位工程师热情地帮助了他们,给钢丝设计了弹簧。经过他们的反复试验与改良,最后终于成功了。这就是今天舞台上使用的弹簧钢丝的诞生过程。
“弹簧钢丝”使得走钢丝节目更加精彩了。陈兰英创编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高难动作,加入的舞蹈元素使得整个表演自由飘逸、动作优美,令人称奇。她的新型走钢丝节目首次出演就受到追捧,人们都很爱这个在钢丝上跳舞的姑娘。为了保密,父女俩一直让专人保管自己的道具。
1930年年初,陈庆贵、陈兰英父女被莫斯科第一大马戏团吸收为正式演员。陈兰英的走钢丝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每逢重大节日都有她的演出。
一次演出后,列宁格勒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恳求陈兰英留下纪念品存放到博物馆。最终,陈兰英将表演走钢丝时穿的一双红色技巧鞋和演双人顶技用的顶圈留下作为展品。如今,这两件展品仍然完好地保存在该博物馆。
热爱祖国 诲人不倦
1937年,陈兰英父女毅然谢绝有关方面的挽留,返回中国,受邀加入家乡的马戏团,为父老乡亲表演。
作为一个杂技女演员,陈兰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她年复一年地表演,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渐渐大家就异口同声地管她叫“陈大姑娘”。直到30多岁,她才步入婚姻。
1945年,在一次表演中陈兰英受伤,膝盖错位,筋也断了。她痛不欲生,无奈之下离开了舞台。在两年多的康复过程中,陈兰英一直没有灰心。当她终于能拄着一根拐走路的时候,她与侄女一同加入了一家马戏团。侄女走钢丝,她就当教练。没过多久,她还是鼓起勇气在钢丝上走了一趟。靠自己练就的坚实基本功和毅力,陈兰英终于在1947年又成功登台演出。
50年代初,陈兰英与丈夫组建了“中华技艺团”,后改建为天津市杂技团。陈兰英也改变了艺不外传的传统观念,为许多地方杂技团培养了表演弹簧钢丝的青年演员。她还把钢丝道具结构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们介绍,使走钢丝这一节目在国内遍地开花。
春去秋来,光阴如梭,陈兰英对杂技的痴迷与执着,依旧如初。上世纪60年代初,陈兰英开始从事教练工作。她退休后,人们还总能看到一位步态蹒跚的老太太,执着地走在通往杂技团的那条路上。她走得很慢,却一步一个脚印,从容而坚定。
虽然她已经去世多年,但正是因为有很多像她一样的人物,杂技才能代代相传。他们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将生命缀成高空的绳,让后来者可以稳稳行走。杂技艺术便以这样的方式延续且生生不息。
高空扛杆
若要在杂技项目的浩瀚星空中,选一个节目来诠释极致的力量、无畏的勇气与精准的平衡,那“高空扛杆”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它不仅仅是一项杂技表演,更是一场在云端演绎的力与美的交响乐。
“高空扛杆”,其核心在于“高”与“扛”,是一项由多名演员协同完成的高空平衡类节目。演出中,一名或多名底座演员(俗称“底座的”)用肩、额或双手,扛起一根长6至10米、重达数十公斤的弹性长杆或金属杆。之后,一名或数名尖子演员(俗称“尖子的”)则在这根高悬于空中的杆顶,完成一系列动作。
底座之功,首先在力量。底座演员要承受的不仅是杆体本身的重量,更要扛起杆上一位乃至数位演员的体重、以及他们做动作时产生的动能和冲击力。他们就像一根深深扎入大地的钢柱,岿然不动。当然,底座也并非是僵硬的“柱子”,更是一个“平衡仪”。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细微调整,去感知和化解杆子上传来的每一次晃动,与尖子演员的动作形成完美共振。
当尖子演员在空中翻腾时,底座需要预判其落点,并通过身体的协调,为其提供一个稳定且恰到好处的“着陆平台”。这是一种近乎心灵感应的默契。
如果说底座演员是撑起整个舞台的泰山,那么尖子演员就是云端舞动的精灵。他们自由、灵动,举止间牵动着观众的目光。尖子演员时而如灵猴般攀缘直上,时而如飞鸟般展臂倒立,每一个动作看起来都险象环生。
高空扛杆以信任为魂,这类表演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而是一个团队荣辱与共的战斗。尤其是底座与尖子之间,必须建立起绝对的信任。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是节目成功的灵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项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底座演员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负重训练,颈肩常常磨出厚厚的老茧;尖子演员则需要经历无数次摔打,克服高空恐惧。他们的汗水与泪水,共同浇灌出这朵杂技艺术之花。如今,这项技艺已经成为中国杂技对外文化交流中闪亮的名片,在国际赛场上屡获金奖,被誉为“中国特色的高空杂技”。
当大幕开启,底座演员一声低吼,将长杆稳稳擎起,尖子演员逐节攀上,在观众的一片惊呼中直入云端。高空扛杆,用它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讲述着关于信任、责任、牺牲与荣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