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圈爆火引争议!陈建忠曝更多行业内幕,只想捞金,没有好作品
发布时间:2025-09-18 21:34:32 浏览量:1
最近舞剧圈那可是太热闹了,《只此青绿》《杜甫》这些剧一部接一部爆火,票房口碑双丰收,不少人都说现在是舞剧的黄金时代。
可资深编剧陈建忠却泼了盆冷水,他说现在既是舞剧的好时候,也是坏时候。
爆款多了,同质化也严重了,偶像演员带火了市场,却也让演出变了味。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吐槽年轻人看舞剧审美不在线,陈建忠直接反驳,还说出了不少圈里不为人知的事儿。
陈建忠在这行干了30年,见证过舞剧最冷清的时候。
他说十几年前,舞剧演出根本没多少人看,有时候还得组织观众去捧场。
可现在不一样了,随便一部有点名气的舞剧,门票都得靠抢,尤其是有偶像演员参演的剧,更是一票难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陈建忠分析,这跟20年前的少儿美育分不开。
那时候条件差不多的家庭,都会送孩子学舞蹈,尤其是女孩。
20年过去,这批孩子长大了,成了舞剧的主力观众,他们懂舞蹈动作,也熟悉行业动态,再加上《舞蹈风暴》这类综艺推波助澜,原本小众的舞剧,就成了年轻人愿意花钱的消费产品。
可火起来之后,麻烦也跟着来了,陈建忠发现,现在看舞剧的观众里,10排到13排的前排座位,基本都被女粉丝包了。
只要她们喜欢的偶像在台上动一下,甚至稍微“卖帅”,台下就尖叫不断,好好的舞剧演出,有时候能变成演唱会。
他印象特别深的是前年阿云嘎演的《基督山伯爵》,那剧是按国外版本复刻的中文版,结果阿云嘎每唱一句,台下粉丝就尖叫一句,完全打乱了演出的节奏。
更让他担心的是,现在舞剧圈开始“血拼”卡司,偶像演员的热度盖过了剧情本身。
各地都想做爆款,可爆款哪那么好做?年轻人的审美变得特别快,他们喜欢小众、独特的东西,不想跟别人一样,而且有能力为自己的喜好买单。
这种消费习惯本来没问题,可要是行业只盯着粉丝经济,忽略了内容本身,早晚得出问题。
面对舞剧圈的乱象,有人把锅甩给年轻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审美不在线,只看脸不看剧情。
这话传到陈建忠耳朵里,他直接反驳:“这是偷懒的说法!”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审美一点不差,只是成长环境不一样,共情点也不同。
你跟他们讲苦难故事、深厚的历史故事,他们可能没那么深的感受,但这不代表他们看不懂好作品。
相反,年轻人对艺术的高度和准度要求,一点不比老一辈低。
陈建忠举了个例子,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中性风格的演员,觉得这种形象代表了对性别多元的认可,也喜欢这类题材的故事。
这不是审美差,而是时代带来的审美变化,真正的问题不在观众,在创作者。
有些人为了讨好市场,故意打擦边球,要么靠情绪煽动,要么靠演员的外形吸引眼球,根本不注重内容和思想。
他还吐槽现在舞剧题材同质化太严重了,《李白》《杜甫》《天工开物》这些剧,好多都是照着《杜甫》里《丽人行》那段戏的节奏、动作、妆造来拍,看得多了特别腻。
可即便这样,还有大批类似的作品在筹备,他算了笔账,这么搞下去,背后的资源浪费相当巨大。
要是作品只停留在宣传层面,不深入艺术创作,再火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陈建忠看来,好作品的核心永远是真诚,不管是革命题材的《三湾,那一夜》《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扶贫题材的《山海情》。
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创作者沉下心观察生活,把人物当成真实的人来写,而不是喊口号、贴标签。
聊起创作,陈建忠总说自己最幸运的,是没丢了那份“敏感”,他的经历特别传奇。
19岁从宁夏煤炭工业学校毕业,成了石沟驿煤矿的地质技术员,白天在矿上干活,晚上就躲在宿舍写诗歌、小说,那些稿子当时一篇都没发表过,却成了他创作的起点。
后来他考上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到河北文化厅工作,25岁的他觉得30岁还很遥远,有大把时间感受生活。
他会因为好奇“窦妪”这个地名,骑40公里自行车去看看,也会住在河北梆子剧院的宿舍,跟裴艳玲、吴桂云这些老艺术家聊天,听他们讲戏曲里的故事。
这些看似没用的经历,后来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
他写的第一部电视剧《丑角爸爸》,就改编自演员李保田的经历。
为了写好这部剧,他专门去李保田家拜访,第一次去紧张得把手机丢在出租车上,还是李保田主动出来接他。
两人没聊剧本,就聊生活里的喜怒哀乐,聊戏曲人的坚守,这部剧后来拿了飞天奖、金鹰奖,陈建忠也成了圈内知名的青年编剧。
2022年,49岁的陈建忠从河北搬到广州,担任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白天忙职务工作,只有晚上能写东西。
他说很多创作者做了管理工作后,创作能力会退化,最主要的就是丢了敏感。
所以他一直提醒自己,要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保持好奇,哪怕工作再忙,也要留点心观察生活。
现在的他,还在筹备关于十三行的作品,好奇“广东人为什么能成为广东人”。
虽然因为没时间、语言不通,案头工作进展很慢,但他没放弃,他说自己还想写很多故事,也盼着忙完这两年,带出青年编剧队伍后,能有更多自由创作的时间。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流量至上的时代,陈建忠的坚持显得有点“慢”,可正是这份慢,让他写出了一部部有温度的作品。
他用3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是舞剧还是其他艺术形式,观众的审美从来不是问题,留住敏感、保持真诚,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