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延寿运动出炉!研究发现:这几种运动延寿效果好,很多人没练对
发布时间:2025-09-20 03:11:00 浏览量:2
►
本文192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坚持跑步十年,怎么还查出高血压?”
52岁的林先生一脸茫然。
他是公司里公认的“健康模范”:不抽烟、不喝酒、每日早起跑步五公里,几乎风雨无阻。可最近一次体检却让他大跌眼镜——血脂偏高、血压升高,还有轻度脂肪肝。
医生看完报告,问他:“你除了跑步,还做别的运动吗?”
林先生摇头:“不就是运动嘛,跑步还不够?”
医生叹了口气:“你练的,不是最适合延寿的运动。”
一项刊登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大型研究,追踪了11种运动项目对寿命的影响,涵盖近40万人、历时20年以上。
结果发现,延长寿命效果最明显的前三种运动是:球类运动、舞蹈类运动和武术类运动。
其中,打网球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47%,跳舞的人降低了31%,练太极、八段锦等则降低了28%。相比之下,跑步的风险降低幅度为20%,虽然也有益,但并不是最优选。
为啥会这样?很多人以为,运动就是越剧烈越好,其实不然。
运动,不只是让你出汗,更是调节身体多个系统的“药”。
第一,好的运动能“动到心肺”。比如打羽毛球、跳广场舞,这些项目节奏变化快,能提高心率,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比单一的慢跑更全面。
第二,是“动到协调”。太极、武术、舞蹈类运动,都需要身体多部位配合,能刺激神经系统,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这对中老年群体尤其重要。
第三,“动到人际”。研究发现,社交型运动更能延寿。比如打双打网球、跳交际舞,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减压、抗抑郁。孤独是衰老的加速器,而运动中的陪伴感,恰恰能中和这一点。
所以说,不是你运动不够,而是你没选对运动。
1. 太极 —— 养身又养心
太极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但对肌肉、关节、呼吸、专注力要求极高。研究证实,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太极练习,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改善血糖、增强心肺功能。
2. 广场舞 —— 别小瞧了跳舞这件事
哪怕只是每天晚饭后跳上30分钟的广场舞,也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舒缓焦虑情绪。跳舞时大脑需持续感知节奏、记动作、调节平衡,是对认知的全方位训练。
3. 网球/羽毛球 —— 运动+社交的黄金组合
挥拍、跑动、预测对手动作,都是大脑与身体的高效协同。尤其是网球这类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对血管弹性、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明显。建议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为宜。
4. 八段锦、五禽戏 —— 古法养生,科学证实有效
这些看起来“老派”的运动,实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慢性病防控的效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显示,练八段锦12周,能显著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肺功能和睡眠质量。
很多人运动多年,却没得到应有的健康回报,其实是方式不对。
误区一:只练耐力,不练力量
中老年人最怕肌肉流失,肌肉减少症不仅影响行动力,还直接增加死亡风险。然而很多人只做有氧运动,忽视了力量训练。哪怕是简单的深蹲、弹力带训练,每周做2次,也能显著延缓衰老。
误区二:运动强度太猛,反而伤“心”
“跑完心率180才叫爽!”——这是不少健身爱好者的口头禅。但过度高强度运动,反而会增加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遵循“适度出汗、能说话”的运动强度标准。
误区三:不注重恢复,天天练变成“过劳”
运动后的恢复期,才是身体修复和增强的关键时段。天天都练、睡眠不足、营养不到位,只会让运动变成负担。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与《中国居民膳食与运动指南》建议:
每周累计锻炼时间应达到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每周应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哑铃、抗阻训练等;
拉伸、平衡训练不可忽视,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预防跌倒;
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坚持的运动方式,才是长期坚持的关键。
林先生后来听从医生建议,加入了一个社区太极班,还隔三差五去跳广场舞。一年后复查,血压稳定了、脂肪肝消了,人也变得更开朗。
“我现在才知道,不是拼命跑步才叫健康,动得舒服、动得科学,才是真正的养命之道。”
所以别再一头扎进“跑步=健康”的误区里了。
真正延寿的运动,不是最累的,而是最适合你的。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指南(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民健身指南》. 国家体育总局
Oja,P.等人(2016)。“特定类型的运动和锻炼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联。”英国运动医学杂志,50(10):659-66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八段锦干预对中老年人肺功能的影响研究》.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