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艺生辉:射阳杂技的破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0 23:31:04 浏览量:2
“起身”
“张臂”
“跳跃”
……
再次失败,重新站立,继续尝试
当黄逸凡看到师弟
一遍遍颤巍巍起身重复训练
眼前那个小小的身影
仿佛跨越时空
和十五年前训练室内
倔强的自己重叠
黄逸凡五岁进团,十二岁拿到行业最高奖杯,少年成名。这位“金狮奖”得主回望,恍然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恰似一面棱镜:倒映着射阳县杂技团在破旧幕布后艰难求生的过往,也折射出一个县级艺术团以头顶技巧惊艳世界的辉煌。
Part 01
“一炮而红”的背后
黄逸凡五岁进团,那时候的他,眼里只有对杂技的惊叹。
“看什么动作都觉得很新鲜。”回忆起第一次到杂技团,黄逸凡记忆犹新。
与小孩子的单纯向往不同,此时,县杂技团团长张正勇心中却是忧虑重重。杂技团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扶持仅能覆盖基础人员薪资,远不足支撑正常运营。训练场地狭窄简陋,演员们夏天热得挥汗如雨,冬天冻得手脚僵直;道具服装经费短缺,大家只能自己动手、身兼数职……为了谋生,张正勇带着团队四处商演谋生,却仍捉襟见肘。
“不少团员放弃编制,有的去做街舞教练,有的改行当了厨师。”回忆往事,张正勇难掩苦涩。大批量人才“出走”,让杂技团陷入断代危机,风雨飘摇中,他意识到:转型是唯一出路。
“当时就一个想法:要做精品,要把射阳县杂技团做出名声!”张正勇盘点团队优势,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头顶技巧”。
“头顶技巧”是指演员以头部作为支撑点,通过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完成各类高难度动作的技艺,虽然技术过硬,但缺乏美感。此前射阳县杂技团在创新“头顶技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没等节目成型,整组演员便被其他艺术团挖走了。
重启节目,合适的演员和教练是关键。张正勇很快想到退休的老书记张军,但仔细一思索:人家好不容易退下来享清福,何苦来干这没工资没福利的活儿?
抱着忐忑的心情,张正勇拨通张军的电话,没想到听到来意后,对面爽快地一口答应:“做好‘头顶’节目一直是我的梦想。”
回到团里后,张军很快进入角色,挑选演员、策划动作……黄逸凡便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张军的视野。“头型圆润饱满,身体比例合适,基本功扎实。”在他看来,黄逸凡是当“尖子”的天赋型选手。
事实证明,张军的判断没有失误。在后续训练中,黄逸凡不仅圆满完成基本功教练王翠红、张玲的各项要求,更能主动与张军探讨,为动作编排建言献策。在团队日复一日地磨合训练下,《顶•梦—头顶技巧》成型,节目动作创新率高达90%。此时,距离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赛不到半年时间。
“动作很新颖,但总觉得美感上差了点。”无奈之下,张正勇找到原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团长、中国杂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李西宁请教,在她的建议下,节目将国风美学和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加入水墨画、太极等传统元素,也正式更名为《扇舞丹青•头顶技巧》。
“改良后的节目一出场就引发惊叹。没人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杂技团,能把头顶技巧做得这么好。”回忆起“金狮奖”公布瞬间,张正勇至今仍然很激动。
荣获“金狮奖”后,射阳县杂技团迎来发展“黄金期”。“沉寂这么久,终于拼着一口气‘顶’出了一条新出路!”张正勇说,此后杂技团的商演预约、参赛邀请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忙碌,但大家都干劲十足。
Part 02
“顶技先顶心”
在射阳县杂技团,有个公开的秘密:俊俏的青年演员黄逸凡,有一块头皮是秃的。
“《扇舞丹青》的大多数动作都是两名演员头顶相对,底座演员与尖子演员无法靠视觉完成全部动作,要靠不断练习形成头皮反应。”张军解释,加上当时训练场地在内蒙古,天气干燥、风沙尘大,高强度练习让黄逸凡的头顶磨损开裂,最终毛囊坏死,被磨去的一小撮头发再也没能长回来。
五岁入行,十二岁便行业闻名,少年一路鲜衣怒马,但在聚光灯背后,黄逸凡也迷茫过。
“刚入行那几年,每天都在练习基本功:掰腿、倒立、下腰,爷爷奶奶来探望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黄逸凡说,入团没多久,爷爷奶奶就带他退团回家,想让他重新上学。
重回校园,黄逸凡心中很复杂。对于性格好动的自己来说,花样繁多的杂技无疑比上课更有吸引力,但团里每天动辄几个小时的严苛训练也不是闹着玩的。
纠结许久,黄逸凡向父母提出要重回杂技团。回到团里第一天,张正勇语重心长地问他:“杂技很苦,你确定走得了这条路吗?”小小的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每日的训练没有一天偷懒。
头顶杂技是杂技中的高难度技巧。作为“尖子”的主演需要身体倒立,克服重心阻力,在“底座”头与头相接的方寸之地辗转腾挪,稍有失误就会“人仰马翻”。要想练好这项技巧,极佳的平衡性和身体控制能力是关键。从最开始的双手倒立,到平地头顶倒立,再到凳子、桌子、定制道具……光是倒立这个动作,黄逸凡每天至少训练3个小时。
倒立时间过长脑部充血差点昏倒、空中转体不慎摔落导致重度脑震荡、高强度练习头顶被磨破一块皮……这些都是从周围人口中得知。而每当被问起从业生涯的困难,黄逸凡总是思索一阵子,然后真诚地说:“没有,我觉得练杂技很有趣。”
“团里像黄逸凡这样的孩子很多。”对于黄逸凡的回答,张军并不意外,他告诉记者,虽然在头顶技巧的节目中“尖子”更抓人眼球,但其实“底座”的承托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稳稳托举“尖子”,“底座”们每天坚持举哑铃达到单手250斤,接近专业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但从没有一个人叫过苦、偷过懒。
头顶青天,脚踩大地,苦练和伤痛固然重量千钧,但只要心中有梦想,路虽远,行则将至。
“顶技先顶心!”张正勇说,很高兴看到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将这句话诠释出来。
Part 03
让“射阳杂技”走向世界
推掌、旋身、收势……闲暇之余,黄逸凡喜欢加入晨练队伍,和老师傅一同舒展身姿打太极。
“是一种和自己对话、很平静的感觉。”面对记者的好奇,他耐心解释道,在排练《扇舞丹青》的时候,为了提高舞台效果,大家曾一起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太极。后来练习得多了,也就真正爱上了。
如同黄逸凡十年如一日坚持打太极,《扇舞丹青》也在杂技舞台活跃了十年。在杂技界,这样的“常青树”少之又少。
“一方面,离不开演员将头顶技巧发挥到极致。”张正勇揭秘,“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让节目长盛不衰的法宝。”
确如张正勇所说,传统文化的注入,为现代杂技增添了无限生命力。《扇舞丹青》融合太极神韵与南派杂技精髓,身着黑白服饰的演员手持太极扇,配合屏幕上的江南水墨背景,动静相宜、灵巧变动。“每个动作都像在画中流动,中国元素好美!”西班牙菲格莱斯国际马戏节总裁詹尼斯·马塔波什观赛后发出惊叹。
“国外杂技注重个性叙事和娱乐体验,我们更注重以技载道——技巧是外壳,内里是对传统、集体与极致的追求。”在总结《扇舞丹青》编排经验的基础上,张军又以展示中国军人英勇无畏、挑战极限的精神为内核,策划编排《战友·双人技巧》,节目凭借单手托举头顶30秒倒立旋转56圈,一举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给中国杂技争光了!”作为《战友·双人技巧》主演之一,黄逸凡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射阳杂技走向世界,能一步步朝这个目标迈进,深感荣幸。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是射阳县杂技团作为县级艺术团,在资源夹缝中顶住压力、走向辉煌的秘诀。“培养一个成熟的杂技演员需要七八年的时间。除了让青年演员在国内外舞台积累经验,我们也注重积极补充年轻血液,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为杂技艺术传承发展筑牢根基。”张正勇表示。
获奖已成往事,舞台仍在前方。射阳县杂技团的演员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舞台上,灯光渐暗,悠远的马头琴声和天籁般的蒙古长调倾泻而出,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草原汉子”以狂野的姿态入场,恰似骏马在草原上奔腾驰骋……原创节目《草原魂·顶》一点点排练成型,射阳县杂技团的新征程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