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辰州》·姚昆仑
发布时间:2025-09-20 18:33:35 浏览量:1
每次读姚大哥的文章,都像是在品尝年份久远的陈酿。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醇厚醉人,余味无穷。
大哥科技、人文、历史素养深厚,著作等身,多才多艺,歌声优美豪放。这篇《千年古辰州》,用时空编成经纬,构建了其家乡湖南怀化的山水空间,以及从远祖到今人在这片空间里的劳作、开发、创造和奉献,如诗如画,徐徐展开。考古发现、前贤诗文信手拈来。把秀美壮丽的十万大山、雪峰山、武陵山水,铺陈眼前,夹加引用“云绕马蹄飞”、“耕云锄月”,“一片冰心在玉壶”大家名句,缝珠缀玉,让人仿佛置身云雾缭绕的梯田,看到依山而建的成片寨子,听到优美的芦笙、侗鼓、苗歌,群山中五溪奔泻而下汇入沅江,江上船帆蔽日,号子连天,码头人货云集······全文长短句交错,音节优美,仿佛一首穿越时空的侗族大歌和山间明月清风混合而成的交响曲。
心中有山水人文,笔端才有云烟幻化,信乎!美文不敢独享,经大哥同意,在此贴出。
散文
千年古辰州
作者:姚昆仑
怀化地区,古属辰州,曾是大湘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域。大湘西包括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20余个县市。怀化多山峦,群峰逶迤,翠崖穿空;怀化多秀水,五溪纵横,沅水浩荡;怀化多村寨,鼓楼木桥,风情别致。在这块历经上千年岁月雕琢的土地上,有“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景区”“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洪江古商城”“通道万佛山旅游景区”等16 个国家 4A 级景区,他们像一颗颗质地不同、风格迥异的明珠撒落其间。
怀化的过往,自秦代以来曾以古辰州(今怀化沅陵市)为中心演绎着它的传奇与美丽。如果说清代张珣笔下的“菜花黄黄黄草尾,稻花白白白田头,桃花李花满城郭,山光水色古辰州”是美丽怀化写照的话,那么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嘉庆年间出巡沅陵,为知府张明写的“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楹联,则是怀化风光的一个缩影。走进怀化,你就走进了山、水和人文风情构成的美丽和谐世界。
怀化之美,美在山的雄奇。
十万大山,蕴精含奇。它莽莽苍苍,绵亘千里,它高低纵横,气势如虹;而山的灵魂和人文精魄,尽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环抱之中。山延绵起伏如同一条扑朔迷离的时空隧道,又像一张精美的“唐卡”把古朴神奇的民族风情尽揽其中。清代贵州主考秦百里途经沅州,曾写下“探胜无需远,端知楚山雄”的佳句。可以说,怀化的每一座山都是故事,都是诗歌,都是图画,从中可以体验到大自然在那里的神奇造化,风物掌故。
武陵山脉长420多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峦起伏,有的如长剑出鞘直插云天,有的相叠成万马奔腾之势。它从位于贵州铜仁的主峰梵净山蜿蜒走来,簇拥着怪石嶙峋的武陵源、富有诗意的红石林、文化韵味十足的辰溪大酉山等,向南延伸,便与雪峰山脉融合拥抱。雪峰山古有“梅山”等名,因其主峰苏宝顶长年积雪后改称为“雪峰山”。1945年春,这里打响的“雪峰山战役”,敲响了日本侵略者的丧钟。
更为奇绝的是,从湘西北部的“武陵源景区”,到湘西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万佛山”,见证了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奇特与神韵。登临怀化通道县的万佛山主峰,红峰翠林延绵起伏;轻雾环绕时,则百峰千峦如尊尊佛像时隐时现,为万佛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中国旅游协会原会长何若泉先生曾吟诗赞叹:“北立张家界,南卧万佛山,两山皆俊秀,欲分高低难”。如果说张家界的峰林是一个个魁梧雄奇的美男子,那么万佛山的山峦则是一个个身着红裳绿巾的俊俏女郎。
山的秀美,不仅成为游览和探胜之处,更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沅陵的二酉山,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生们藏书于此。宋代黄庭坚在《朝拜二酉山》诗中写道:“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言词中描绘了二酉山的龙虎地势,表达了自己对藏书传说地的向往。而山川的险要,则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沅陵官庄的辰龙关峭壁数里,谷经盘曲,仅容一骑,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关。林则徐出任云南主考官时途经辰龙关,不由感慨地写到:“路穿石罅出,云绕马蹄飞。栖鸟不敢下,岂徒行客稀。”从诗中可见此山险奇!绵绵不断的山脉,守住了经年不息的涓涓细流,护住了永不凋谢的繁花绿茵,给予了古往今来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情感和田园。
怀化之美,美在水的灵秀。
怀化的水,上通滇黔,下接洞庭。春夏之际汹涌澎湃,龙行千里;秋冬之时宁静平和,清澈灵秀,它们是洪荒时代留下的杰作。
沅江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怀化乃至大湘西的母亲河,注入沅江的主要支流俗称五溪,流经怀化,注入沅江。五溪之名,最初应出自北魏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中,分别取名为酉水、锦水、舞水、渠水、巫水,由此开启了五溪文化的先声。五溪如同伸出去的五个手指,导引着无数的溪流和山泉汇聚一起,使沅江形成一条有力的臂膀延伸至洞庭湖。
溪流不尽山石不老。五溪源源不断注入沅江,赋予了沅江独有的灵秀和大气磅礴的力量。宋代诗人王庭珪被贬辰州,为沅江流域的旖旎风光而惊异。他在《夜坐听沅江水声》中他写道:“水急滩高欲倾到,来如万鼓遶山鸣。奔流更借洞庭阔,飞浪朝宗壮此声。”把滩高水急、气势磅礴的沅江尽现笔端。而《临江仙》中的佳句“谁知沅水上,却似洛城游”,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宋代沅江两岸的情景画,就像美丽的洛城啊!
山水时至,百川入江。沅江充满活力和美丽,是因为有五溪那灵动的脉络。它们把大山、人与文化有机联系起来了。舞水和渠水流经的地域多为侗族人居住的地方。舞水进入怀化的第一个侗族古镇叫龙溪口镇,唐代时也称夜郎县。清代梅峄曾用“地接滇乾通百货,人传朱顿敬千扉”来形容当时繁荣的市景。抗日战争时期,龙溪口成为运输抗战物资的集散地,其时商埠达400多家,是湘西的三大商埠之一。在舞水河即将汇入沅江的岸上,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时修建的芙蓉楼,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思接千载。渠水又名渠江,从湘西南部流来,过靖州、下会同、到黔城,把90多条溪流和无数涓涓山泉拉入怀中,在洪江市的托口镇与巫水、舞水汇入沅水,全程400多千米。宋代被贬诗人魏了翁有诗赞道:“渠河有水清且涟,弄丸之暇游其间。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巫水河(古称雄溪)和锦水流域,哺育了苗族、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巫水河发源于湖南城步东麓的巫山,经邵阳的城步、绥宁和怀化的会同、洪江等县区,行经200多千米进入沅江,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带子。每当春汛时,由于不同地域降雨量的差异,巫水与沅江在此交汇,一清一浊,泾渭分明,风景别致。锦水发源于贵州江口县的梵净山南麓,抵达怀化麻阳,在辰溪毛家滩汇入沅水,因落差较大,一路激荡起伏,用它的气势哺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在“地用莫如马,水用莫如舟”的古代,怀化以沅江和五溪为主体的水运优势恰如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织的水路,沿河流两岸分布的码头,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大湘西的辉煌传奇。从文明开启,怀化就与外埠的物产通过水路频繁的交流。晚清至抗战时期,水路日趋繁忙,洪江因集散桐油、木材、白蜡、鸦片等而闻名远近,被称为“湘西明珠”。更为美妙的是,在五溪与沅水两岸,倒映在水中的青峰峭壁和吊脚楼群,高亢有力的船工号子,温丽婉约山歌小调,使不同的民族风情跃然其间,深厚的历史回声不绝,把一幅幅“青峰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美景呈现在眼前。
怀化之美,美在田园风光。
田园,是人与山水的巧妙布局。田园标注着自己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意境。那山水之间青青的石板路,层层的水稻田,排排的吊脚楼,悠悠的拉拉渡,都在传递着历史的悠久,秀出独有的美丽。
清代易绍熙在《村居即事》中描写了春夏之交怀化地区农村的景象:“蚕桑去了各耘田,春满平畴浪接天。叱犊声声归晚去,烟蓑雨笠傍云眠。”怀化的雨季一般在端午节前后,在养蚕收茧后,农夫们便利用雨季时忙于耕田,片片水田在耕牛的劳作下,水花溅起,好似波浪与云天相接。到了傍晚,才赶着耕牛归家。佘模在《春步辰山》诗中写出了自己从远方归来,看到家乡春天田园景物的高兴之情,“久为风尘客,初还景物新,老农耕新绿,重鸟唤重茵。未历他乡苦,安知故园春。晚来牛背笛,偏爱远归人。”回来发现家乡景物一新,见在绿色田园中耕作的老农,听到傍晚牛背上的笛声,感觉是对他这个归乡人的钟爱。
在五溪和沅江两岸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平坦田园,与滋润它的江河为伴,随着四季变换着颜色,人们的生产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支夏说:“吾族世居山溪,男女天足,耕云锄月,麻衣棉布,自给自足,崇奉多神,崇封马鬣,男女垂髻,昕夕作息,俨然自娱于山水之间。”在耕作之余,他们怡然自得地还搞些渔猎活动,在田园滋养下的当地人,其生活是多么的惬意。
而那些沿山势起伏、随处可见的梯田,展示了田园的另一种风貌。辰溪布村瑶乡的梯田、溆浦县花瑶的山背梯田、新晃的洞坡侗寨梯田等,蔚为壮观。古人利用这里的天时地利,就势造田,代代耕耘,不经意间形成田园的梯状之美,田埂便成了艺术的镶边。一年四季,梯田形成了不同的风景:春来,秧苗给不规则的梯田抹上一层淡绿,滋生出勃勃生机;夏时,稻田则像铺开的绿毯,拾级而下,蔚为壮观;秋日,稻谷丰稔,黄澄澄梯田如同叠展的金册;冬季,雪花飘零之时,梯田如层层白色的地毯,明澄洁净……。梯田之奇妙,在于一年四季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在于积淀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独特遗产。
怀化之美,美在文史风情。
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怀化先民在沅水及其上游的五溪沿岸“逐水而居”。在怀化新晃发现的5-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舞水文化类群”;在距今约7800年的“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白陶器,称为“史上第一竹器工艺品”的竹蔑垫子以及水晶石等。表明古代先民在开辟这片古朴的疆土中,与华夏民族共同推动着社会从蒙昧状态走向文明。
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迟商周时期,怀化就开始冶炼铜了。2800多年前的麻阳古铜矿遗址,在怀化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编钟、錞于等青铜乐器,剑、矛、戈等青铜兵器,表明怀化是中国最早开采和冶炼铜矿的地区之一。秦代在大湘西设置了“黔中郡”,辰州(怀化沅陵市)曾作为36郡之一的首府。为实现帝王们追逐长生不老的梦想,秦汉时期怀化新晃县等地就已开采了炼制“长生丹”的重要原料“朱砂”,因“辰锦砂最良”,晋代时始称“朱砂”为“辰砂”。物产的丰富及各种原因,怀化地区民族聚集,除了汉、侗、苗、瑶、白、土家族外,回、壮、满、彝、蒙古、藏、维吾尔、布衣、仡佬等30余个民族的在此繁衍生息。不同的迁徙源流和发展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乡风民俗,被称为典型的“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地区。侗族人别致的芦笙舞和对歌节、苗家人高亢的鼓舞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峒民参汉俗,溪女唱苗歌。溉种渔樵暇,悠悠卧薜萝”(薜萝,古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正是怀化和平宁静时期美好情境的写照,也是形成多元共生文化的原因。
多元共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与传说。沅陵的“夸父山”演绎着“夸父追日”的神话;沅江和五溪流域的巫傩文化,留下了赶尸、悬棺、放蛊、再生人等神秘文化现象和传说;“龙舟比赛”被认为起源于湘西,也许在屈原流放湘西之前,这习俗就已在五溪和沅水形成了。纪念东汉大将马援而建的几十座伏波庙,似乎是行船放排的守护神;……无数的故事与传说,上千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多元共生文化,创意出古朴纯美的民族工艺。《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斓”。明清时“女勤手织,户多机声”编织的布料有蜡染、织锦、刺绣、挑花等。苗族、土家族、侗族妇女“喜银饰,发簪”“男女皆戴银耳环,尺围大。”竹藤编织品精细美观,坚牢耐用,栩栩如生……。
多元共生文化,催生了与大自然巧妙融合的名镇和山寨,衍生出风格迥异的建筑。沅陵的“龙兴讲寺”,洪江古商城,历经数百年的窨子屋,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苗族的干栏式木楼、转角楼等,它们是了解怀化历史发展的活化石。那些在时代风雨中留存的民族建筑,是民俗文化风情的地标,也是怀化历史的年鉴。
多元共生文化,锻造了怀化人的智慧、勤劳和勇敢不屈的性格,演绎了无数英勇的传说和故事。千百年来,怀化人才辈出。近代革命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蔡和森、粟裕大将等创立了不朽功勋;在文坛科苑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这里走向成功,走出了席南华、赵政国、唐智勇等中科院院士,王跃文等当代作家,…… 。
时代的变迁和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怀化面貌已与古人笔下那个年代的情形大相径庭。岁月已把五溪和沅江沿岸码头淹没或废弃,如云的樯橹稀疏可觅,风情独具的吊脚楼亦不多见。但怀化的大格局不变,仍在叙说古老的往事。世代杂居此地的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殊生产和生活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异的民族文化,使得怀化依然风景如画,风情万种,仍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秘密。怀化,永远是个美妙的地方!
怀化,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撰文:姚昆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