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尼采语录成注脚,赵晗的“跳舞人生”停在40岁
发布时间:2025-09-21 19:52:23 浏览量:1
2025年9月18号,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突发心梗走了,才40岁。
转天云海肴发了讣告,餐饮圈好多老板都在朋友圈悼念,有人说他“实在勤奋,典型的云南创业者”。
这人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把云南菜搬出云南,哪怕一路被人说“疯了”,也没停下脚步。
赵晗是云南人,2004年考到人大读书,大二开始,身边人就知道这戴眼镜的瘦小伙,满脑子都是开云南菜餐厅。
当时没人当真,毕竟那会儿“北漂”搞餐饮,尤其搞小众的云南菜,听着就像痴人说梦。
本来以为他会先拿到硕士毕业证,找份稳当工作,后来发现他压根没按常理出牌。
2008年,他读研时遇上想创业的朱海琴,俩人一拍即合,拉上堂哥和同学,凑了伙就想开店。
创业启动资金里,有30万是他爸妈攒的买房钱,这事放现在看,真不是一般人敢干的。
更绝的是,离硕士毕业就差一年,他为了全心扑在店里,直接放弃了毕业证,最后只拿了个结业证。
他自己说,这是受国学影响,大二时他从历史系转到国学系,觉得国学里“无用之用”的说法,给了他不按规矩来的底气。
这种“不管不顾”的劲儿,放在创业里,既是双刃剑,也是他能成事的关键,没这股疯劲,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云海肴了。
四人团队分工挺明确,赵晗管全局,朱海琴懂门店管理,堂哥会调鸡尾酒,同学能做地道的云南小锅米线。
这小锅米线后来成了云海肴的招牌,直到现在还卖得挺好,2009年,他们在后海开了第一家店,“云海肴”这名字也有讲究,“云”代表云南菜,“海”是后海,“肴”就是好吃的,挺直白也挺有心意。
后海的店开起来,麻烦也跟着来了,那会儿北京刚入冬,下着大雪,后海没什么人,店里每天都亏五六千。
眼看到年关,几个人非但没打退堂鼓,还决定再开一家分店。
他们觉得不是云南菜不行,是选址选错了,胡同里的小店太小众,得去购物中心试试。
第二家店开在了中关村欧美汇,赵晗对这儿有感情,还写了句标语“北漂云南菜,漂回中关村”。
现在回头看,这步棋走对了,那几年消费升级,大家开始喜欢吃地方菜,商场也巴不得引进餐饮吸引客流,西贝、外婆家这些品牌都是那会儿起来的。
云海肴跟着这波风口,把“商场店”当成核心模式,专门做大众能接受的高品质云南菜。
2014年,红杉资本和聚霖资本给他们投了钱,这是云海肴唯一一次融资,后来2021年中餐融资热的时候,他们也没掺和。
靠着这波助力,门店越开越多,2019年就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开了100多家直营店。
截至今年7月,国内29个城市有143家店,新加坡还有5家,妥妥的云南菜连锁代表。
不过扩张快了,问题也藏不住,2020年疫情一来,门店销售额掉得厉害,赵晗在朋友圈写“下雪的时候不冷,化雪的时候更冷”,这话挺实在,疫情初期大家还没缓过劲,后期恢复才更难。
无奈之下,他们想了个招,让400多个员工去盒马上班,工资由盒马出,既能让员工有收入,也给其他餐饮品牌打了个样。
有顾客说,那会儿北京堂食难,家附近的云海肴坚持开了一阵,“救过急”,这话也能看出他们当时的坚持。
现在的云海肴,日子不算轻松,门店数量比2019年没多多少,增速慢了下来,还得面对两个大问题:品牌老化和供应链风险。
云南菜连锁本就不容易,食材大多来自云南,像野生菌、宣威火腿这些,运输和储存都麻烦,制作上又依赖手工,想标准化很难。
云海肴门店多了,供应链管理就跟不上,近几年总被曝出食材储存不当的问题。
最严重的是去年,新加坡门店给某员工供餐,因为菜品里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导致100多人食物中毒,这对他们的国际化影响不小。
更棘手的是,现在餐饮圈流行“山野风”,茶饮界有“上山喝茶”“去茶山”,云南菜也冒出不少精致的云贵Bistro餐厅,比云海肴这种传统连锁更吸引年轻人。
搞不清云海肴接下来会不会调整方向,但有一点得承认,赵晗当年的眼光挺准,他早就证明了云南菜能走出云南,很多人对云南菜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云海肴。
赵晗这人,看着温润儒雅,骨子里却带着股“疯劲”。
跳海酒馆的创始人梁优和他是老熟人,俩人都在后海创过业,都放弃过学业,之前还约着回昆明喝酒。
梁优在朋友圈悼念他时说,上次分别弹了首《20岁的眼泪》当40岁生日祝福,没想到成了永别。
这段文字看着挺戳人,能感觉到他们这些创业者之间的惺惺相惜,赵晗走了,他朋友圈里那句尼采的话,成了他最好的注脚:“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他这辈子,就像个跟着自己节奏跳舞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把云南菜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至于云海肴未来会怎样,或许会有人接过他的“舞步”,继续把云南菜的故事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