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期待!9月27日,横山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大规模的腰鼓舞!
发布时间:2025-09-25 10:49:33 浏览量:1
9月27日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事
将在陕北大地拉开帷幕
横山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
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大规模的腰鼓舞
将在横山区举行
这场活动不仅是对腰鼓艺术规模的突破
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基因
如何穿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
落地生根的深刻实践
在横山
腰鼓是“逢年必闹,遇节必舞”的重要载体
谒庙敬神、祈福禳灾
沿门子送吉祥
都离不开横山老腰鼓
可以说
横山人从小是听着腰鼓声长大的
对于横山人来说
横山老腰鼓不只是一种表演
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
一种情感的寄托
是横山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其生命力源于
民众的情感共鸣与集体参与
而今
通过“非遗进校园”
这种集体记忆被重新激活
青少年们在击鼓腾跃中感受力量之美
在队列变化中领略步履同频的凝聚之力
于潜移默化中建立起
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 打出精气神
✅ 舞出陕北魂
✅ 薪火永相传
横山老腰鼓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横山“逢年必闹,遇节必舞”的文化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以鼓舞相融、腾挪跳跃、热烈奔放、声势磅礴的独特风格,成为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标志,凝聚着陕北人民的人文精神。
其雏形可追溯至宋明时期,是多种文艺节目的综合表演形式。白天沿门子,晚上踏大场、唱贺调,同时常常把腰鼓、龙灯、狮子、竹马、高跷、霸王鞭、扇子舞等节目穿插在秧歌队中表演,称为大秧歌。
横山区南塔办事处的张存有地村是其发祥地,素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
关于横山老腰鼓的起源,存在三种主要说法:战争说、祭祀说和牧羊说。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战争说,横山地处边陲,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当地的戍守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舞蹈形式逐渐演变成了民间艺术,便形成今天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祭祀说认为横山老腰鼓起源于祈雨活动,古代劳动人民逢年过节谒庙、祈神、拜神,用打腰鼓的方式娱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渐由祭祀舞蹈发展成民间舞蹈艺术。
牧羊说认为横山老腰鼓是牧羊人为了调节单调生活所创造的娱乐方式,用一截树根挖成空洞,两头绷上羊皮,制成鼓,敲而训羊,兼作娱乐,后来加上即兴表演动作,再同吹打乐配合,逐渐发展为淳朴奔放、自由洒脱、富有山野风格的腰鼓艺术。
横山老腰鼓历史悠久,是安塞腰鼓的前身。据考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陕甘宁边区移民活动,横山移民将老腰鼓带至安塞等地,逐渐演化出安塞腰鼓。然而,横山老腰鼓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传统风格,成为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横山老腰鼓以其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表演时动作剽悍有力,队形多变复杂,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情。
横山老腰鼓表演形式多样,分为“武腰鼓”(后生腰鼓)“文腰鼓”(老人腰鼓)和“文武腰鼓”三种类型,动作剽悍有力,队形多变复杂,表演程式为舞、唱、舞三段,走“八卦图”场子,有单打、双打、四人、八人以及多人对打的形式,鼓声如雷,舞步如风,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情。
武腰鼓,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变化多。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或体力充沛的中年人表演,展现出强烈的阳刚之美。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个筋斗蹲步打。”
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三位老年人搭配一名儿童组成,意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表演动作沉稳平缓、风趣诙谐,体现了长者们的智慧与幽默。
文武腰鼓,结合了前两种形式的优点,既有文腰鼓的诙谐优美,又有武腰鼓的灵活多变,通常由伞头、鼓子手等角色共同演绎。
表演程式为舞、唱、舞三段,所走的场子为八卦图,不论谒庙、沿门子、搭彩厅、舞大场均遵循此程序。通常有单打、双打、四人、八人以至多人对打的形式。
小场腰鼓:这种小场形式主要有一名“鼓子手”和一名“腊花”表演的双人舞。有说有唱,边歌边舞,鼓舞结合。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这种形式很流行,而且还表现一定的内容。后来此种形式在民间逐渐消失,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基本失传。
四人鼓子手表演:所谓四人“鼓子手”并不是四人舞,是由一名“伞头”,四名“鼓子手”,四名“腊花”表演,纯属情绪舞蹈。
八人鼓子手表演:此种形式较为普遍,有“伞头”、“腊花”、“杂色丑角”。“鼓子手”排列十分讲究,前两名为“头架鼓子手”;第二位两名为“二架鼓子手”;第三四位两对则为“平鼓子手”。每位“鼓子手”配一名“腊花女”,纯属民间大场表演方式,舞蹈时还有“伞头”演唱拜年歌。
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队员们会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如“二脚不落地”、“蹬腿打”、“踹腿打”、“反身连转步打”、“过堂对打”、“缠腰对打”、“过堂连身转打”等,来展现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腰鼓群舞表演:这一类则属于新腰鼓表演形式,人数不限,规模盛大,气势尤为壮观。此次表演,即为腰鼓群舞表演!
近年来,横山老腰鼓不断突破地域局限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参加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盛典、等重要场合,赴德国、韩国等国家参演文化交流活动,以原始、热烈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气质。
同时,横山区不断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开展腰鼓进校园、进课堂等多种活动,组建社团、编写教材、邀请传承人驻校教学,将这一承载着陕北人民豪迈精神与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纳入中小学常态化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
鼓点响,少年强!
薪火传,文脉长!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走进校园
少年接过鼓槌
传承便有了生动的模样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模样
9月27日
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