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延安因交际舞发生的风波:贺子珍强烈反对,王实味因痛批反受其害

发布时间:2025-08-13 13:09:28  浏览量:1

1937年寒风未歇,延安,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心脏,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访客。史沫特莱,那个来自美国的记者,背着相机和笔记本,还带着西方世界扫过来的礼仪和审美。她是宋庆龄和斯诺牵线拉来的,身份很硬。党内重视,提前部署。说到底,还是第一次如此长时间让一个“外人”深度扎进延安。大家都紧张,谁都没想到她刚进城第一天就炸出个新闻。

史沫特莱刚到那会,没等喘口气,就见了朱德。她出于习惯,直接上前一个拥抱,嘴亲左脸、右脸!朱德愣住了。旁边安静得能听见风声飘进窑洞。此事以极快速度传遍延安,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朱老总的脸被洋婆子啃了,都说不雅,有些人甚至私下里觉得是不是“有点儿那个意思”。毕竟1937年的延安,封闭、朴素、严肃,没有人见过这种场面。那时社会氛围,别说亲吻,手也不能随便碰,谁知道这会不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没人预料到,这只是开头。史沫特莱这人,外表柔和,性格里却藏着一股子硬劲和兴趣广泛。到延安不久,海伦·福斯特——斯诺的前妻也来到这里,两个洋妞,马上就成了延安一道风景线。海伦后来写过,印象最深的是史沫特莱的大胆,什么都敢问,什么都敢做。而且史沫特莱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比如倡导灭鼠、节育。跳交际舞也是她带进来的,开始没人在意,后来越来越多人参与,风气一下子被打破。

她们和本地女干部简直格格不入。谁见过女人抹口红?那会整个延安,两个人敢用口红:海伦自己,和翻译吴光伟。女同志们则普遍短发,甚至军帽下露出来的一点头发也要紧贴帽子边缘,这种发型是长征时期为了方便、避免战斗时被长发遮住眼睛才剪的。丁玲、贺子珍都是如此。这个细节放图片里也不容易看出来。如果拉到今天,也许就是个时尚潮流,但那个年代,“小资产阶级情调”,绝对是批判对象。不爱美,不化妆,不跳舞——几乎成了女英雄们身上的标准标签。

史沫特莱、吴光伟、丁玲,三人走在一起,成了延安独特“新女性组合”。海伦形容她们像小旋风一样,闯遍各个角落。不管政治场合还是民众聚会,她们自信、活跃。可是新潮的生活方式很快和长征女英雄产生了冲突,心理隔阂渐深。女英雄们已经习惯了苦日子,喜欢战斗的严肃和清苦,对新鲜玩意儿自然抵触。有一段时间,四周流言蜚语满天飞。大家都在观望,谁也不肯让步。

戏剧性的是,贺子珍和吴光伟之间,很快就爆发了直接冲突。史沫特莱采访工作多,常常和吴光伟一起,时长难控,经常熬到深夜。放到今天这是职业工作,但在当时,关系敏感。毛泽东和史沫特莱交流全靠吴光伟做翻译,三个人几乎每天见。有一次贺子珍进窑洞,发现毛主席和吴光伟谈得热火朝天,情绪瞬间紧绷。她直接爆发,一时间头脑发热,出口就带了点冲。什么“我不是来找你的,就是为你来的”,带刺,针针见肉。不仅如此,后面甚至动手了,吴光伟脸上被指甲划了几道痕。场面尴尬,气氛紧张到僵住,毛主席在一旁没敢多说。

史沫特莱成了调停的那个人,似乎不自觉地让贺子珍吃了些亏。这次争执,连康克清等女同志都觉得不满,私下谴责史沫特莱是“祸根”。贺子珍后来越想越气,直接提出要“毙了”史沫特莱,有点偏激了吧?但她这劲头,能看出冲突的激烈。毛主席也无奈,最后只能劝史沫特莱和海伦离开延安。当时大环境不适合继续“新潮”运动。

可是,史沫特莱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被彻底消除。她带入了交际舞,延安干部和军人从唱歌、对歌变成了跳舞活跃气氛。根据她自述,自己不擅长唱歌,有一次在高级干部聚会上主动教大家跳舞。参与的人五花八门:周恩来规规矩矩,小心翼翼,脑子里像在解数学题;彭德怀不露面,只围观;贺龙舞步随节奏,最像个舞者。交际舞起初只是少数高级干部娱乐,慢慢传到更广层面。

交际舞在延安一度成风,很快遭到女干部强烈反对。她们认定交际舞是“毒草”,是资产阶级糟粕。在国外都禁了,咱们还跟着学?一些女同志公开批评,背后也有私下嘲笑。史沫特莱语言不通,压力也大。有次朱德邀请她跳舞,她果断拒绝,生怕又牵扯出事端。

延安党内气氛,有一部分充满争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延安氛围有那么一阵宽松。有从外地赶来参军的年轻人,带来新的观念和活力,交际舞渐渐织进了新的潮流。女干部的反对声音逐渐弱化,但她们的立场其实也没错。单从文化角度看,延安确实还留着不少旧式思想残余。朱德后来说:“我跟封建主义斗了半辈子,现在还不想罢休!”这话里有自嘲也有不服。其实朱德并不反感舞蹈,他反感的是守旧没变化。

事实上,史沫特莱离开延安之后,交际舞反而更加兴盛。青年们积极参与,没人再把它当成啥不得了的事。争论不断,分歧明显。比如蓝萍(即文艺女干部江青)说“每星期跳一次舞是卫生的”。丁玲对此却不买账,在文章里公开讽刺“交际舞风气”最盛时有不少人嘲笑,一语双关,背后那嘲讽的味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新风尚。丁玲后面因为这事受了不少罪,也不是她高兴就行了。

王实味的态度才叫坚决。他本人坚决抵制跳交际舞,认为延安唱歌跳舞是“升平气象”,和抗战时代格格不入。他在《野百合花》里批判得最狠。结果不是大家拥护他,反而因为严厉言辞惹来众怒,整风运动开始,他成了挨整的重点对象。最终王实味被处决。如果说交际舞和思想批判最后抵消了彼此影响,谁赢谁输,历史本身也并不清晰。

史沫特莱留下的这个“交际舞习惯”,其实只持续了几年。到1943年元旦,陕北秧歌正式推广,各机关、部队、学校主流娱乐转向秧歌舞。交际舞渐渐淡出。王实味被杀,主席其实是没乐意的。主席后来拍桌子说赔他一个王实味,可见对整风运动中的“过火”不满。李克农背了康生的锅,但没人再说交际舞了。

这里观点就有点矛盾了!主席既反感王实味的极端,但又肯定他才华。延安内部开放与清肃交错,人和制度的碰撞,不可能有一条线走到底。**史沫特莱的影响没根除,但主流风气却又迅速回到本土传统。新旧冲突,织进了业已复杂的延安生活里。**

现在网上总喜欢八卦延安的交际舞,什么“啃脸事件”“跳舞风波”,多当热闹看,实则全是表层。真实的情况远比传说复杂。那是我党第一次面对全球化的窗口,也第一次尝试同步外界时尚。历史留下的不是几个小团体的争吵,而是思想与文化的真实交锋。有怕坏风气的忠诚,也有活跃氛围的尝试,还有不知所措的谨慎,谁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合时宜。

有人说延安那几年的“舞风”是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做铺垫。也有人觉得,党内新思想是抗战胜利的基础。不知道哪种说法更靠谱?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全对。总之,当时的是活生生的人,生活本身时时在变,观点跟着生活变,想爬梳理个头绪都得小心别陷进单一判断。

**延安交际舞事件**,说到底,是守旧与变革的交汇口,是中国革命精神一角的实验场。极端的新鲜与极端的谨慎,没有谁最后占据高地。偶尔混乱,偶尔温情,大家各有利益,各有主张。历史不会给一个标准答案,今天回头看,那种百态才是更真实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