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不只是感动!《看我今天怎么说》的现实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24 00:22:07  浏览量:2

最近有部华语片特别值得聊,《看我今天怎么说》,专门讲听障人士的故事,还把钟雪莹送上了金马影后宝座,豆瓣开分8.3,直接登顶上周口碑榜。

你要是没听说过这部,今天咱就从片子里的人和事,好好聊聊听障群体那些真实的处境。

这部片的班底其实挺扎实,导演是黄修平,之前拍《狂舞派》《哪一天我们会飞》,都特别懂怎么拍年轻人的迷茫和坚持。

主演阵容也没拉胯,钟雪莹、吴祉昊、游学修,没什么流量明星,但演得都特别贴角色。

片子2024年10月先去了伦敦电影节,今年2月才在香港上映,语言是粤语加香港手语,132分钟的时长,没什么多余的剧情,全在讲实在事儿。

对了,它还提名了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这些重量级奖项,虽然最后没拿奖,但能拿到这些提名,就知道片子分量不一般。

看片之前,本来以为听障教育就是教手语或者练说话,后来发现这里面藏着个吵了两百年的“手口之争”,简单说,就是到底该让聋人学手语,还是逼他们练口语。

主张手语的人觉得,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早点学能让他们在自己的群体里好好交流,主张口语的呢,觉得练会说话才能融入正常人的世界。

从18世纪开始,这两派就没停过吵,最极端的时候,1880年米兰开了个聋人教育会议,直接说要推口语、禁手语,后来好多国家的聋校都跟着这么干。

现在情况倒是变了点,国外像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开始搞“手语加口语”的双语教学,国内2020年也在《残疾人教育条例》里说要鼓励手语教学,到现在有127所聋校在试这个模式。

这才对嘛,凭啥非得选一个?聋人想怎么交流,不该由别人替他们决定。

三个青年的活法

片子里三个听障青年,正好对应了“手口之争”里的不同选择,看他们的故事,特别有代入感。

第一个是叶子信,游学修演的,天生就聋,家里也都是聋人。

这人特别有意思,一点不自卑,还以自己的聋人身份为荣,把手语当母语,助听器、人工耳蜗这些东西,他碰都不碰。

上学的时候因为不配合口语教学,成绩总垫底,但他不在乎,一门心思要当潜水教练,还自己开了个聋人洗车行,帮其他聋人找工作,发传单的时候还顺便教手语。

不跟着别人的标准活,知道自己要啥。

第二个是钟雪莹演的方素恩,她本来能听见,小时候生了场大病才失聪。

后来装了人工耳蜗,一直练口语,还考上大学进了名企。

本来以为她算“成功融入”了,结果到了公司才发现,同事就给她安排点轻松活,根本不让她碰正经业务,说白了就是公司为了应付政策,把她当“吉祥物”。

本来想觉得她这样努力融入挺好,后来发现她一点不开心,这才明白光靠“装正常”没用,别人还是会拿“聋人”的标签看你。

第三个是吴昊伦,吴祉昊演的,他也装了人工耳蜗,但跟方素恩不一样,他既会手语又会口语,还当了摄影师,看着跟正常人没区别。

他特别懂事儿,知道叶子信为啥坚持手语,也理解方素恩想融入的心思,俩人闹矛盾的时候,都是他在中间调和。

这人就像个“桥梁”,告诉大家不一定非得选一边站,两种方式也能共存。

片子的走心处

这部片能火,不只是因为题材好,细节上是真走心,先说声音设计。

片子里会模拟听障人士听到的声音,比如人工耳蜗坏了的时候,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电子音,潜水的时候,耳朵里的高频刺耳声,还有摘下助听器后,那种彻底的安静。

以前总觉得“听不见”就是没声音,看完才知道,他们听到的世界是这样的,这种设计能让观众真的共情,而不是光靠同情。

再说说演员的表演,钟雪莹拿影后真不是运气。

她为了演好方素恩,专门学了三个月香港手语,还天天跟着听障人士观察他们怎么发音,片子里她说话带点轻微的鼻音,跟真的听障人士一模一样。

游学修也不差,他的手语流畅得很,香港聋人协会都说他演的角色,最贴近聋人的日常表达。

能做到这点,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比那些只会摆拍的演员强多了。

还有导演黄修平,他一直特别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之前的《狂舞派》讲热血,《哪一天我们会飞》讲遗憾,这次换成听障青年,其实内核没变,还是在说“怎么找自己”。

片子最后那句话特别好,“选择没有对错,能让自己自由自在、以我为荣就行”。

这不只是说给听障人士听的,咱们普通人也一样,不用非得按别人的路子活。

这部片上映后,影响还真不小,香港有12个社区开了手语公益课,内地还有3家车企学叶子信的洗车行,给听障人士找了不少工作。

如此看来,好的片子不只是能让人感动,还能真的帮到现实里的人。

希望以后能多些这样的作品,不是把特殊群体当“卖点”,而是真的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真实样子,尊重他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