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一群“独行侠”被挤在一起,竟学会了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27 17:04:00  浏览量:2

导语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像鸟群、鱼群、蚁群等集体行为的基础是对齐相互作用。那么,一群只会随机运动的粒子,在没有任何“对齐”指令的情况下,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吗?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从一个简单的颗粒系统出发,优雅地展示了复杂性是如何从简单规则中涌现的。这启发我们自然界中的集群智能,其背后所遵循的规则,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关键词:集群智能,对齐相互作用,布朗运动,主动推力,有效吸引力

吴天毅丨作者

张江|审校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家,其中一位获奖者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的许多研究灵感,正是来源于罗马城上空成千上万只椋鸟组成的动态奇观。他在《随椋鸟飞行》一书中描绘了这种景象:鸟群时而汇成一条舞动的丝带,时而聚成一个巨大的球体,整个鸟群宛如一个活的生命一般。

图1:空中的椋鸟群。这种集群行为,是激发复杂系统研究的重要灵感来源。

到底什么规则能使得个体组成的集群在没有中央控制下,形成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集群行为?

长久以来,主流的解释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对齐相互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个体都会下意识地与周围的邻居保持方向一致。就像军队行进时,士兵们会看着旁边的人调整自己的步伐一样,“看齐”和“跟随”,被认为是形成这种集群行为的必要条件。

这个观念听起来合情合理,也构成了我们理解鸟群、鱼群等集体行为的基础。

但是,如果……我们拿掉这个“对齐”规则呢?

想象一下,有一群彻头彻尾的“独行侠”。它们没有眼睛去看齐,没有意图去跟随,唯一的行为模式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随机游走。把这样一群粒子放在一起,它们能做什么?我们的直觉会说:只能是一盘散沙,一片混乱。

然而,前沿研究往往会挑战直觉。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论文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发现:一群只会随机运动的粒子,在没有任何“对齐”指令的情况下,也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旋转整体。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物理世界。

文章:Anomalous flocking in nonpolar granular Brownian vibrators

为验证该想法,研究团队需从物理上杜绝粒子间的“对齐”行为。他们为此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

实验的主角,是一种他们自制的、名为“布朗振子”的特殊圆盘。它通过3D打印制成,底部带有一圈倾斜的“小短腿”。

图2:“布朗振子”三维模型。 其底部的倾斜“小短腿”是实现随机驱动的关键设计。

当这些“布朗振子”被放置在一个高频垂直振动的平台上时,平台的振动会随机地“踢”到它们的某条小腿。由于腿是倾斜的,每一“脚”都会给粒子一个完全随机方向的水平推力,使其进行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模式,与悬浮在水中永不停歇的花粉颗粒类似,都是典型的布朗运动

至此,一个理想的、只会随机运动的“独行侠”群体便被创造出来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开始调控唯一的变量——密度,即通过不断增加“布朗振子”的数量,来观察这个“独行侠”群体在逐渐拥挤时会发生什么。

图3:实验装置示意图。

其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实验初期,当“布朗振子”密度较低时,系统表现为无序的“颗粒气体”,每个粒子都在进行独立的随机运动。

随着密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个临界值时,系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所有原本随机运动的粒子,开始协同地围绕平台中心进行顺时针旋转,形成一个宏观尺度上的稳定漩涡。

图4:集体运动的形成。 (左) 当密度达临界值时,粒子自发形成宏观漩涡。(右) 速度场图显示了整体顺时针旋转。

这一实验首次在物理系统中通过实验表明,即使没有经典的“对齐”规则,集群运动也能在纯粹的随机粒子系统中自发产生

然而,当密度继续增加并超过另一个阈值时,该集体运动又会消失。系统的流动性急剧下降,粒子被“卡”在原地,形成类似固体的多晶或晶体结构。

从稀疏的“气体”,到协同运动的“液体”,再到拥挤的“固体”,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场完整的、由密度驱动的相变

图5:由密度驱动的相变。 随着密度增加,系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再到“冻结”的过程,展现出四种不同的状态:(a)无序流动态、(b)集体旋转态、(c)部分固化态和(d)完全固态。

那么,既然不是“对齐”规则在起作用,驱动这场相变的物理机制究竟是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些“布朗振子”的微观世界,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人员指出,驱动这一切的,是两种看不见的力量之间的一场持续“拔河比赛”。

比赛的一方:随机的“主动推力”

这股力量源源不断地来自振动平台。平台每一次向上抖动,都在随机地“踢”着每个粒子的“小短腿”,给予它们一个随机方向的推力。

这个“主动推力”是混乱的源泉。它天生就希望每个粒子都我行我素,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从而让整个系统保持无序的“气体”状态。它就像一个试图把所有舞者都推向不同方向的捣蛋鬼。

比赛的另一方:碰撞产生的“有效吸引力”

这股力量则更为隐蔽,它并非一种真实的物理吸引力(如磁力或引力),而是粒子间频繁碰撞所产生的一种宏观效应。

要理解它,我们可以想一下篮球和台球的区别。台球碰撞后几乎能以同样的速度弹开,能量损失极小(接近弹性碰撞)。但一个篮球撞到地面上,虽然也会弹开,但弹跳的速度和高度总会比之前要低一些,因为它在碰撞中因为形变和发热而损失了一部分能量。这种有能量损失的碰撞,物理学上称之为非弹性碰撞。

这些“布朗振子”的碰撞就更偏向于后者。它们由塑料制成,每次相互碰撞时,都会因为形变和摩擦而损失掉一部分动能。

这种能量损失的宏观效果,就好像两个粒子碰撞后变得有点“黏糊糊”的,它们不会像台球那样干脆利落地弹开,而是在短时间内倾向于待在一起。当系统密度很低时,碰撞很少发生,这种“黏性”效应微不足道。但随着粒子越来越拥挤,碰撞变得极其频繁,这种微弱的“黏性”效应就会累积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能将粒子聚集在一起的合力。科学家们称之为“有效吸引力”。

拔河比赛的结局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这场比赛是如何决定系统的命运了:

低密度时,粒子们相距甚远,碰撞稀少。“有效吸引力”非常弱小,在“主动推力”面前不堪一击。每个粒子都在独立地随机运动,整个系统的合力在宏观上处处抵消,表现为无序的颗粒气体。

中等密度时,粒子变得拥挤,碰撞频率急剧增加。“有效吸引力”的力量随着每一次碰撞而累积、壮大,终于达到了足以抗衡“主动推力”的程度。但这并非让所有粒子都停下来,而是像用橡皮筋把所有持续运动的“小马达”都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内部,所有“小马达”的随机推力由于涨落,在任何瞬间都不可能完美地相互抵消,总会产生一个微弱的、指向某个方向的净推力。这个净推力一旦出现,就会驱动整个粒子团簇开始移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会放大并锁定这个运动方向,最终,个体的随机运动就被“整合”成了宏观上协调一致的集体行进。在一个有边界的容器里,这种行进最自然的表现形式就是旋转。

高密度时,粒子们被挤得几乎动弹不得。物理排斥力主导了整个系统,连单个粒子都难以动弹,更不用说集体行进了。系统被“冻结”成了类似固体的状态,集体运动也就消失了。

就这样,一场微观世界里两种基本力量的竞争,宏观上导演了一场从混沌到有序,再到“冻结”的相变大戏。

这项研究为理解集体行为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简洁的物理图景。

过去,主流观点认为,要形成鸟群、鱼群那样宏大的集群行为,个体间的“对齐”是不可或缺的。但这项实验首次在现实而非理论世界中清晰证明:仅通过主动驱动与能量耗散(非弹性碰撞)这两种最基本的物理作用,集体运动就能在无序中自发涌现。

这一发现,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既然一群毫无生命的塑料颗粒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细菌菌落、细胞组织等生命体的集体行为呢? 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底层的物理法则所主导,而非完全依赖于复杂的生物化学信号?这为连接物理学与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而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的转化,也因此变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能掌握并调控这种由密度驱动的相变,未来或许可以设计出新型的智能材料或微型机器人。例如,通过改变环境中微机器人的密度,就能让它们在分散的“个体模式”与聚集的“协作模式”之间自动切换,而无需复杂的编程控制。

总而言之,这项工作从一个简单的颗粒系统出发,优雅地展示了复杂性是如何从简单规则中涌现的。它告诉我们,要形成集群行为,未必需要人们受鸟群启发得到的感知和“对齐”规则,自然界中的集群智能,其背后所遵循的规则,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报名读书会:「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集智俱乐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张江科研组联和南信大李春彪科研组师生共同发起「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读书会,由师生共同领读《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以分章节精读的方式,带领大家系统学习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典型模型,结合洛伦兹系统、Kuramoto模型等经典案例,深入探讨混沌的起源、分形与奇异吸引子等前沿问题。

本读书会不仅读书,还会系统化地梳理本书中的重要概念,并整理为百科词条。也就是说,读完本书,我们会梳理出一套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相关的百科词条,这才是重点。

我们也会通过梳理词条的方式,让学员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比赛,最终会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获得复杂科学知识卡、汪小帆签名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张江签名的《规模法则》、以及译者签名的《复杂-诞生于混沌与秩序边缘的科学》以及特色集智文化衫!

详情请见:真正的读“书”会来了——张江、李春彪邀你一起读《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