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槌下的她们:当英歌舞不再只是男性的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28 22:05:37 浏览量:1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英歌舞是力与美的结合,是阳刚之气的象征。舞者多为男性,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近日,随着非遗纪录片《潮汕英歌》的热播,记录下另一群人:她们手持双槌,步伐整齐,眼神笃定,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早在1952年,潮汕地区就出现了第一支女子英歌队。那不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突破。在传统观念中,英歌舞往往与男性气概、祭祀仪式紧密相连,而女性的参与,则意味着一种边界的拓展。
从上世纪的街头舞动到如今的4K纪录片,女性在英歌队中的角色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从参与走向引领。训练中,她们的动作,既有传承自传统的规整,也带有女性特有的韧性。
镜头下,她们训练时的专注、表演时的自信、面对传承时的思考,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如何在英歌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年轻一代赋予它现代的节奏感与表现力,而年长者则以其沉稳与坚持,维系着传统的精髓。这种代际之间的默契与接力,正是英歌舞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支英歌队中,女性在英歌舞中获得与成长。对许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一种与社区、与传统、与自我对话的途径。
当女性握起英歌槌,她们不仅在延续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在重新定义“力量”与“美”的含义。这种力量,不来自于对抗,而来自于参与;不来自于颠覆,而来自于融合。
当女性走进英歌舞,改变的不仅是队伍的构成,更是这项艺术本身的气质与可能性。她们让英歌舞在刚毅中多了一份韧性,在传统中生长出新的可能。而这,或许正是非遗在当代传承中最需要的力量。不是固守于某种“纯正”的形式,而是在尊重根源的前提下,允许它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诠释与拥抱。
“英歌是我们共有的,它属于每一个愿意跳的人。”双槌之下,舞出的不仅是节拍,也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文 | 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