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差评逼疯一家酒店的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13:58:50 浏览量:1
“人生是旷野,但旷野上都是旅游的中国人。”
今年国庆又遇上中秋,长达8天的假期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空间,也再次激发了大家的旅游热情。携程近日发布的2025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显示,截至目前,国庆黄金周假期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5%。
甚至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远途目的地酒店搜索热度都同比涨60%,可见出游欲望之强烈。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酒店商家正集体陷入“面临内卷、加入或被迫内卷、试图挣脱内卷”的困局。
如何从规模战、价格战转向口碑和价值的比拼,是中国酒店业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携程率先找到了破局的钥匙,做出了两大关键动作:
一是今年10月22日起,携程全面升级酒店点评治理机制。升级的核心,是优化了平台对恶意差评的“处理链路”,让商家的申诉反馈更高效。
二是携程启动“智旅未来”酒店赋能计划,三年内助力20万家酒店达成三个100%,让平台与酒店进一步成为收益增长共同体。
用科技进步和细节迭代帮助酒店“松绑”,这次携程明显有备而来。
行业之痛:
当“卷”成了趋势,服务本质正在消失
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喜忧参半。
最近,2025年《HOTELS》全球酒店集团排名出炉:中国企业锦江、华住、首旅都进入了前10名;汉庭以36万间客房登顶全球单品牌第一;锦江旗下7个品牌跻身全球TOP50……
这些亮眼的数据,意味着中国酒店业在世界舞台上也具有了重要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酒店业门店数量已经达到34.87万家,客房数1764万间,均超过2018至2019年中国酒店业规模峰值。
可见,国内酒店业面临的存量竞争逐步加剧。
一边是供给过剩,一边是需求分化,酒店业的“内卷病”早已深入骨髓。核心主要集中在三大痛点上:一是差评定生死的流量焦虑、二是低价竞争、三是技术鸿沟下的“无力感”。
对酒店商家来说,“评分即生死”早已不是隐喻。恶意差评的终极危害,是让评价体系失真——用户分不清哪些是真实体验,哪些是威胁勒索;酒店不敢专注提升服务,反而要花精力“防小人”。
换言之,只有评价体系的净化,才能让用户的选择更高效。
同时,中小酒店尤其苦,他们没有大集团的AI团队,不懂如何分析用户画像,不会用数据优化定价,甚至连很多基础问题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内卷的本质,是行业陷入了低水平竞争陷阱——商家把精力花在对付差评、压低成本、模仿同行上,当最基本的服务被异化成指标游戏,行业离高质量发展只会越来越远。
在这种局面下堵不如疏,就需要行业头部站出来带头解决问题。而作为平台方,携程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带来了新曙光。
携程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酒店业务总经理许一心在接受采访时,关于商家的痛点和权益被反复提及,他表示,“我们深知,真实的反馈是点评生态的基石,这一机制旨在通过“系统精准识别+人工严谨复核”双重体系,守护每一位真实用户的表达权,同样也维护酒店商户的合法权益。”
从治理差评到重构规则,
用技术和规则让酒店“松绑”
面对行业的集体焦虑,携程的解题思路很清晰:
反内卷不是反对竞争,而是重新定义竞争的规则;不是替商家做决策,而是用技术和机制帮他们摆脱无效内耗。
这一轮以“恶意差评治理升级”为起点的动作,本质上是一场“平台-商家-用户”的三角关系重构。
1、恶意差评治理升级,净化评价生态。
过去,酒店面对明显恶意、不实或胁迫式点评时,常因申诉流程长、结果不确定而选择妥协。
在恶意差评治理升级之下,酒店遇到住客以差评要挟或索要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可以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告——通过携程EBK后台订单页面上的【报告不当行为】按钮进行反馈。当确认行为性质恶劣的,酒店还可做拉黑处理,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其中,携程的AI大模型扮演着“智能风控大脑”的角色,通过多模态、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研判与快速响应。
而在分析过程中,AI会将异常信号串联起来,从而触发相应的治理机制,高效、精准地识别出恶意差评行为,保障平台点评环境的公正性。这样一来,审核周期预计从3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
可以说,AI的介入更解决了“人工判断偏差”的问题,既赋予酒店商家权力反击恶意,又用技术缩短维权周期,本质是在评价生态里划清“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
这不是简单的“护短”,而是在给行业立规矩——差评该有底线,服务不该被威胁绑架。
2、点评松绑,让好服务被看见。
不仅如此,携程这次评分规则调整,也悄悄改写了整个行业的“分数执念”。
在用户端酒店筛选条件中,携程将目前“4.8分以上”选项将调整为“4.7分以上”;并且评分描述也进行了更新:点评大于等于4.5分且小于4.7分的酒店描述均为“很好”,大于等于4.7分则统一描述为“超棒”。
表面上看是降低标准,但实际上则是标准更包容——包容不同酒店的差异化优势,包容用户的多元需求。
过去,点评分在4.7分及以上的酒店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那些曾因“差0.1分”焦虑的酒店,如今终于能松口气:不用再为分数焦虑,不用再为营销内耗,只需要把精力放回“如何让客人更满意”这件事上。
数据说明了一切,在点评松绑后,超过25%的高品质酒店在流量和转化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3、用技术帮酒店,降本提效。
如果说前两项是规则松绑,那么“智旅未来”则是能力赋能。
携程投入数亿资源,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多语言服务升级、生态升级、产品创新升级,系统性助力酒店提升经营效率、开拓增量市场。
携程计划在未来三年覆盖20万家合作酒店,推动酒店入境游订单年均增长100%,以创新带来新客增长100%,可持续经营助力酒店运营效率提升100%,让平台与酒店进一步成为收益增长共同体。
举个例子,当前入境游增速迅猛,但中小酒店普遍面临英文翻译难题——酒店名、房型、服务内容翻译混乱,外国客人难以理解,但谷歌翻译效果相当有限。
携程商家助手的多语言AI系统能实时翻译26种语言,原本缺乏外语人才的酒店首次实现“零成本”接待国际客群;在广州,已有数百家中档酒店积极拥抱变革,借助携程系统挖掘并包装的入境友好标签“Hi China”,精准触达国际客源市场,近三个月海外订单量同比增幅近三位数。
这场变革的意义,远不止多接几单国际生意。
它本质是携程用技术普惠,让无数中小酒店获得了与大集团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过去拼外语能力、拼海外渠道是大集团的专利,现在AI把门槛拉平了,把“潜在客群”变成“精准流量”。
反内卷的终极答案,
藏在“服务本质”的回归里
携程的这一系列动作,表面看是平台规则的调整,本质上是推动行业从“流量内卷”转向“价值竞争”。
它的关键意义,重新定义了“好酒店”的标准——服务为王,口碑为王。
过去,酒店商家把太多精力花在“研究平台规则”“应付差评攻击”上,现在规则更透明、技术更普惠,他们终于能回到“用户需求”的原点。
更难能可贵的是,携程帮助整个行业的竞争从存量厮杀进化到增量创造。
当酒店不再陷入“价格战”“好评战”,行业才能腾出精力做真正的创新:
举个例子,很长一段时间,酒店业的内卷都停留在加床、送早餐、延迟退房等等的低维竞争,用户记不住酒店的名字——而携程的破局,始于帮酒店挖掘“被遗忘的特色”,跟酒店一起打造“酒店+X”主题套餐。
潮州腾瑞皇冠假日酒店的案例最有代表性。携程团队发现: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是非遗文化,功夫茶是城市基因,两者与酒店的“高端度假”定位天然契合。于是,双方联手打造了“酒店+英歌舞+功夫茶”产品,让无数年轻人眼前一亮。
携程也在积极帮助酒店拓展不同年龄段的客群增量。
今年携程联合华住、锦江、如家推出“学生专享优惠”,结果近一个月,超10万学生用户通过携程下单,复购率比普通客群高25%。
更值得关注的是“银发客群”的挖掘。绿城千岛湖喜来登发现,很多退休老人愿意为“有品质的慢生活”付费,但市场上“老年团”多是低价购物团,缺乏真正的度假体验。携程团队就与酒店共同定制了“酒店+湖上圆艇体验+旅拍+美食”套餐,通过直播专场、银发社群及KOL等全域营销,最终,该套餐销售额破千单。
这三组数据背后,是携程在重构酒店的“用户经营逻辑”:没有用一套产品打天下,而是用精准的人群洞察,让每一项服务都找到“对的人”,这种转变,对行业的意义远超短期增收。
携程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酒店业务总经理许一心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未来,我们将从用户真实体验场景出发,争取用更丰富的内容和产品把酒店服务场景、设施体验、 环境特色等亮点展现给用户,力求更精准地匹配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引导行业进行更健康、更多元的品质化发展。”
反内卷的本质,是找到新的价值坐标系。
当酒店从“卷分数”转向“卷体验”,行业才能真正释放服务潜力。而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专业平台所要承担的责任和目标:
让好服务被更公平地看见,让好酒店被更真诚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