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定了!城投将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城投债呢?

发布时间:2025-10-15 17:30:02  浏览量:2

城投公司将退出历史舞台?

近期,2025年7月30日中央年中经济会议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引发市场广泛讨论。一些人据此认为,城投公司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事实是否如此?城投债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城投公司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退出,但其转型与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01

当前城投公司仍承担着巨量债务,其融资能力高度依赖政府信用背书。若骤然剥离其政府属性,将直接冲击债务链的可持续性。

行业内普遍认为,城投公司不怕债务规模大,而怕资金滚动难。一旦失去政府隐性担保,多数平台将难以从市场获得新融资,极易引发流动性断裂。

因此,在存量债务得到有效化解之前,城投的政府信用背书不会轻易撤除。

此外,城投债务的形成具有特定历史背景。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事权增加而财权受限,加上《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城投公司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通道。

这些历史形成的债务,多数投向无收益的公益项目,无法依靠项目自身收益偿还,仍需通过上级拨款、债务置换、资产处置等综合方式化解。

02

“化债”不等于“还钱”,而是债务结构的系统性优化

当前化债的核心思路并非单纯“清偿”,而是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债务的可持续运作:

拉长债务期限:将三至五年期的短期债务,通过展期、续作等方式延长至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减轻当期偿付压力。

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低利率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利率可降至2%–4%),置换此前年化6%–10%的高息非标债务,利差部分直接减轻利息负担。

盘活存量资产:处置闲置或低效国有资产,使沉淀资源产生现金流,部分收益用于偿债。

分类处置平台:推进“城投”与“产投”分离,市场化业务主体自负盈亏,公益类平台专注融资与建设,厘清责任边界。

03

未来方向:城投转型,不是消亡

“平台出清”不等于“平台关闭”,其本质是推动城投公司分类转型与结构优化:

具备盈利能力的公司将真正走向市场,通过整合重组、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治理机制,成为独立竞争的市场主体。

承担纯公益性项目的平台则逐步剥离融资功能,回归项目管理和政策执行角色。

区域整合与抱团发展将成为趋势,通过组建集团公司提升信用资质、避免同质竞争,更好吸引资本市场资源。

04

城投公司数量将明显减少,但留存下来的将更规范、更专业、更具竞争力。政府隐性担保逐步退出,债务责任进一步明晰,市场竞争环境也将更加公平透明。

对于城投债而言,“金边债券”属性将弱化,信用分化成为主流。

投资者需更加关注区域财力、平台业务质量、资产流动性和政府支持方式,从“信仰投资”转向“价值投资”。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分析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