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旅游的深度共舞:《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逻辑与亮点解读
发布时间:2025-10-21 15:04:07 浏览量:1
10月1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以15项具体举措构建起工业旅游发展的“四梁八柱”。作为首都推进产业融合与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该政策既立足北京工业文化的深厚积淀,又紧扣新型工业化与文旅消费升级的时代脉搏,其出台背景、体系设计与创新亮点值得深入解读。
一、制定背景:三重维度下的必然选择
(一)历史传承的时代召唤
北京作为近现代中国工业的“摇篮”,工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度与独特性在全国首屈一指。从清末的京师机器局到新中国的“首钢奇迹”,从798厂区的苏式厂房到航天科技的国之重器,北京工业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也存在“散而不聚、活而不优” 的问题:首钢园等标杆项目虽具影响力,但辐射带动不足;众多老字号企业的工艺价值未能转化为旅游吸引力;部分工业遗产面临保护与利用的两难。《方案》的出台,正是要系统性激活这些“沉睡的文化富矿”,让工业记忆成为城市文旅的新标识。
(二)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
在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工业正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创新型转型。工业旅游作为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载体,既能通过观光体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又能依托“前店后厂”模式拓展消费场景。目前,北京市共有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包括小米科技园、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同仁堂健康药业大兴基地等在内的多个知名企业园区或展馆。《方案》提出的适旅化改造、市场化运营等举措,精准契合了企业降本增效、品牌增值的现实需求,为高精尖产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三)文旅融合的战略布局
当前北京正全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但传统景区承载能力接近饱和,工业旅游的崛起成为破解该困境的关键路径。从全国趋势看,工业旅游收入年均增速达18%,远超传统观光旅游(中国发展网,2025),而北京工业旅游收入仍然较低。《方案》设定的创收目标,既是补短板的务实之举,更是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的战略谋划。
二、主要内容与亮点
(一)产品体系:深度整合,集群发展
产品供给的提质升级是政策的核心抓手。《方案》通过“三类载体”“一条主线”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在载体建设上,升级首钢园等“工业锈带”,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公园;聚焦新能源汽车、老字号等领域,建设“专精潮新”热门点位;通过精品线路将资源串联,嵌入城市旅游网络。这种将工厂与公园、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的布局,破解了传统工业旅游的孤岛化难题。
此外,《方案》制定五大主题,彰显首都特色。“超级工厂”对应航天、自动驾驶等高端制造,“时尚前沿”链接设计与消费,“城市复兴”体现工业遗产活化,“工匠传承”聚焦老字号技艺,“工业记忆”承载历史脉络。这种分类方式既覆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全谱系资源,又与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高度契合。
(二)服务水平:身临其境,体验消费
工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体验质量。《方案》通过 20 个标杆项目推动厂区适旅化改造,实现生产空间与游览空间的有机分离,完成场景打造。通过以市场化运营代替商业接待的模式,解决企业跨界经营旅游的痛点。在消费延伸上,聚焦北京特色礼物开发,推动工业产品向文创消费转化。在科技赋能上,明确应用AI、元宇宙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贯通的融合体验,呼应了工业旅游数字化升级的全国趋势。
(三)支撑系统:全链条生态培育
《方案》突破了单一政策补贴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方案》指出,2025 年底前完成首轮普查并建立数据库,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梳理行业故事,让工业旅游从“看设备”向“品文化”升级。针对性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等问题,将多语种服务、离境退税等入境游配套纳入规划。在人才培养上,通过产教融合与志愿者队伍建设,破解“懂工业不懂旅游、懂旅游不懂工业”的人才断层问题。
三、发展趋势
北京市工业旅游的发展正迈入政策驱动与市场赋能双轮驱动的系统化升级新阶段,既扎根于长期政策积淀,又紧扣实践落地的现实逻辑,更承载着产业融合与城市发展的深层诉求。
(一)系统发展,质量提升
2008年作为起步规范期,核心是明确工业旅游的业态属性,搭建基础发展框架;2016年进入融合发展期,将工业旅游纳入全市旅游业整体规划,实现与传统文旅资源的初步联动;2025年《方案》的出台,则标志着进入高质量发展期。较于以往政策,此次方案不再局限于单点扶持或业态补充,而是立足工业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三重核心需求,构建起“产品—服务—支撑”的完整体系。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方案通过编制工业旅游名录图谱、建立资源数据库等举措,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划、从局部发力到全域布局的本质跨越。《方案》不仅继承了北京工业文化保护的政策传统,更精准回应了新型工业化与文旅消费升级的时代需求。
(二)标杆引领,多点突破
在政策推动下,工业旅游以标杆项目为引领,多点共同推进。在遗产活化领域,798・751园区通过保留红砖厂房、高耸烟囱等工业遗存,引入艺术展览、科技研发、时尚秀场等多元业态,将50万平方米的工业空间转化为 “动态文化声场”。在智造展示领域,北京越野智能工厂已形成成熟模式:依托冲压、总装等车间打造可视化动线,越野文创区丰富消费体验。
但实践落地仍需突破三大核心挑战。其一,生产与安全的平衡难题。市经信局在适旅化改造指引中明确要求划分生产与游览边界,但航天、自动驾驶等高端制造企业如何建立应急保障机制、避免影响产能,仍是标杆项目推进的关键;其二,同质化竞争风险。若缺乏对技术特色与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极易陷入走马观花、不解其意的模式;其三,长效运营可持续性。尽管方案鼓励第三方托管、联合运营等模式,但工业、旅游复合人才断层,以及中小工业企业的成本压力,仍需通过产教融合、政策补贴持续破解。
(三)价值评论与长远影响
总体而言,《方案》的出台为北京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首都方案”。其价值不仅在于补全工业旅游收入偏低的短板,更在于构建了“工业赋能旅游、旅游反哺工业”的良性生态。
从产业维度看,方案通过适旅化改造与品牌增值,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从城市维度看,工业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从文化维度看,方案推动工业记忆的活态传承。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资源普查、人才培养、交通接驳优化等支撑举措的落地,北京工业旅游有望突破“孤岛化”“同质化”瓶颈,实现从“业态补充”到“核心支柱”的转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