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到了60岁,还想再多活二三十年,记住这四句话,简单又管用

发布时间:2025-10-22 22:25:33  浏览量:3

到了60岁,还想再多活二三十年,记住这四句话,简单又管用

清晨六点半,我揉着眼推开窗。

楼下小花园的石凳上,张老爷子正举着手机,花白的胡子随着《空城计》的韵脚微微颤动:“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呐——”

手机屏幕里,他孙子咬着煎饼果子,笑得前仰后合:“爷爷,您这调门儿,都快跑到外婆桥去啦!”

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很难让人相信,就在三个月前,他还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花坛边,眼神空荡荡地望着车流,见了熟人便忍不住念叨:“退休三年,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等天黑,浑身关节像生了锈,咯吱作响。”

是什么,让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焕发出胜过年轻人的活力?

这个问号,在我心里盘桓了好些天,也让我开始认真琢磨“六十岁之后”这段漫长而珍贵的光阴。

一、 精气神儿,是“被需要”这碗饭喂出来的

老爷子的变化,始于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帮邻居捡狗屎。

那天清晨,他看见邻居手忙脚乱地在小泰迪身后找纸巾。

老爷子没说话,自然地弯下腰,用随身带的旧报纸利索地收拾干净。

邻居涨红了脸,连声道谢。

老爷子却摆摆手,脸上是真心实意的笑:“别客气。咱们这个年纪,还能有力气帮邻居搭把手,是福气,心里头舒坦。

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像把钥匙,打开了两扇门。

这位邻居是位退休教师,爱侍弄花草,老爷子则对中医养生颇有心得。

一来二去,两人竟在楼下组成了“阳台养生小队”,今天琢磨怎么救活晒蔫的多肉,明天交流绿萝怎么浇水不烂根。

退休老师送他一盆长势喜人的茉莉,老爷子当个宝贝,每天清晨用软布给叶片擦灰,逢人便炫耀:“李老师说,这花能开三个月,香着呢!”

人这种东西,骨子里就怕“没用了”。

一旦找到那个“被需要”的支点,哪怕再小,也能撬动沉寂已久的生活热情。

我母亲有个老姐妹,退休后学做手工,最初缝的沙包歪歪扭扭,如今已是社区手工课的明星老师,专教老人们做“防摔钥匙扣”。

她对我母亲感慨:“以前总觉得老了就该歇着,是享福。现在才咂摸出味儿来,歇久了,骨头和精神一起生锈,那才真叫受罪。”

所以,第一句实在话是:去找点事做,创造点价值,别光是数着钟点熬时间。

退休不是终点,是换了个赛场。

从“为单位创造价值”转向“为身边人、为自个儿的心气儿创造价值”。

去带带孙子,分享点人生经验;去社区搭把手,帮帮更需要的人;哪怕,只是精心养好一盆花,看着它抽枝散叶。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滋养生命最好的养分。

二、 老伙计,是顶得上半副养生汤药的宝贝

小区小花园的石桌,是另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据点”。

每天上午九点,三位老伙计准时“开战”。

老周棋品堪忧,输了总要耍赖:“这步不算!我刚才想的是车三进五!”

对面的老陈从不计较,慢悠悠呷一口自带的浓茶:“行行行,算你赢,明天给你带碗冰镇绿豆汤,给你这急脾气降降温。”

外人看着像拌嘴吵架,实则是他们最深情的交流。

上个月,老周急病住院,另外两位老人二话不说,排了班轮流去陪护。

老陈甚至把自己每天要吃的降压药分出一半,带给总忘记配药的老周;老吴则每天雷打不动,拎着自家小院里刚摘的、顶花带刺的黄瓜送到病房。

老周出院那天,紧紧攥着两位老伙计的手,眼圈泛红:“这回要是没有你们,我怕是真熬不过来了。”

人到晚年,朋友不在多,而在“铁”。

能接住你所有的废话,能看穿你坚强下的虚弱,能在你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那双满是皱纹的手。

这种被岁月腌入味的交情,比任何保健品都更能抚慰人心。

他们甚至一起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老周昨天还在群里发了个“熊猫人举着‘服不服’”的表情包,向老陈隔空喊话。

这第二句实在话便是:主动去经营你的圈子,别坐在家里等关怀。

亲情是棉袄,暖和,但代沟难免。老伴是生活的伴儿,而老友是灵魂的知己。

定期聚聚,培养点共同的乐子。

在插科打诨里排解寂寞,在互相“麻烦”中加深牵绊。

有高质量社交圈的老人,心态更松快,身子骨也更硬朗。

三、 回忆是酒,细品醇香,沉溺伤身

最让我心头一动的,是帮一楼的陈奶奶整理屋子时,看到的那本厚重的老相册。

塑胶封面已经褪色发脆。

扉页是她二十岁在纺织厂的黑白合影,姑娘们清一色扎着粗麻花辫,她笑得露出了俏皮的虎牙。

相册里,还珍重地夹着一张泛黄的粮票,她用透明塑料膜小心封好,轻声说:“那时候,买块水果糖都得掂量半天,现在超市里什么糖没有,反倒觉得,没那么甜了。”

最让我鼻尖发酸的,是一张背景斑驳的照片:年轻的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身后是家徒四壁、依稀能看到漏雨痕迹的土坯房。

她用指腹轻轻摩挲着照片,喃喃道:“那时候,最大的念想就是能有一间不漏雨的房子。现在住着电梯楼房,冬暖夏凉,梦里却老是回到那个土炕上。”

回忆,不应该是锁住我们的枷锁,而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来路,更懂得珍惜当下。

我母亲也爱翻老相册,有一次她指着一张自己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的照片,笑出了眼泪:“这辆车,后来被你爸偷偷骑去约会,结果路不好,连人带车摔进了沟里,新裤子全是泥!”

她笑着说着,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的都是光阴的故事。

第三句实在话是:时常梳理梳理过往,但别沉溺在里面出不来。

找个时间,跟家人、老友,或者就跟自己,坦诚地聊聊那些苦乐掺半的岁月。

不是为了比较今昔,叹一句“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为了跟过去的自己和解,理解这一路的颠簸与成长。

当你能心平气和地讲述过去的苦难时,它们就不再是伤疤,成了你独有的勋章。

这份通透,能让往后的日子过得更加从容、豁达。

四、 为自己而活,是最高级的老有所乐

最让我彻底明白“六十岁是新起点”的,是楼下那位学滑板的孙阿姨。

她五十多岁时,老伴走了,儿女忙,她一度把自己封在无尽的悲伤里。

后来,不知怎的,迷上了滑板。

第一次练习,摔得膝盖青紫,儿子又急又心疼:“妈,您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跳跳广场舞吗?”

她却异常倔强:“广场舞是别人的喜欢,我就好这一口,偏要学!”

如今,她已能踩着滑板,潇洒地在小区里滑行,甚至还成了孩子们的王牌教练,一群半大小子围着她叫“师父”。

有一次见她扶着腰,表情吃痛,我问:“孙阿姨,摔一跤很疼吧?”

她咧嘴一笑:“疼啊!但这种疼,比整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里别人活,要鲜活一万倍!

还有位退休的赵老师,将别人眼里的废木料,化腐朽为神奇,做成精美的微缩古建筑模型。

他做的“老街茶馆”,窗棂、桌椅、甚至茶客的神态都活灵活现。

社区要给他办展览,他婉言谢绝:“不图那个虚名,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瞧瞧,我们这代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把日子过出来的。”

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年纪往上长,而是心态往下掉,是那句“我老了,我不行了”把自己捆住。

您看踩滑板的孙阿姨,做模型的赵老师,他们身上那股子探索的劲头和生命力,哪里像六七十岁的老人?

倒像是刚毕业、对世界满是好奇的“新生”,正铆足了劲奔赴人生的“第二春”。

这第四句,也是最要紧的一句是:理直气壮地投资自己,别光想着奉献了。

人生的下半场,请堂堂正正地为自己活一回。

年轻时为了家庭、子女,亏欠了自己的梦想和爱好。

现在,是时候捡起来了。

想学钢琴?报个班!想去旅行?做好攻略就出发!想跳舞、画画、写写回忆录?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这种对自个儿的投资,带来的那种充实和欢喜,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它能从根子上点燃生命的活力。

我母亲最近迷上了拍短视频,她的处女作是“复原我外婆的独家糖饼”。

视频里,她手忙脚乱,面团粘得到处都是,最后糖饼不幸烤糊了。

她却对着镜头,笑得特别敞亮:“失败是成功之母,老母亲第一次尝试,献丑了,下次一定成功!”

评论区里暖意融融,一条留言被顶到最上面:“阿姨,您看着糖饼的眼睛里有光。”

母亲打电话跟我复述这句话时,语气里是藏不住的得意:“你看,你妈我老了老了,眼里还能有光。”

六十岁怎么了?

它不过是人生这本大书,翻到了最厚重、最从容的章节,墨香还未散,精彩的段落,正在后头。

如果您非要问我,六十岁之后,最该做点什么?

我的答案就俩字:折腾。

折腾着学点新花样,折腾着结交新朋友,折腾着把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过出热腾腾的烟火气。

说到底,活这一场,最赚的事莫过于——我不仅活成了自己欢喜的模样,还精神抖擞地,向老天爷“讨”来了二三十年酣畅淋漓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