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十四艺节·艺评】黄波|民族舞剧《红楼梦》:传统经典的现代寓言

发布时间:2025-10-23 15:04:20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黄波

这个秋天,江南的婉转撞上巴渝的热辣,金陵的旧梦嵌入山城的时光。江苏大剧院出品的民族舞剧《红楼梦》西行入渝,这不仅是一次传统经典的巡礼,更是一场与现代重庆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和情感共鸣。

在山城这片热土上,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其极致的情感抒发、大胆的现代阐释和炫目的东方美学传扬,成功点燃了重庆人的观剧热情,掀起一股澎湃的“红楼”浪潮。

重庆,一座屹立在两江交汇之处、生长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城市,个性气质根植于激流峡谷、淬炼于坡坎里巷。这里的人们,爱憎分明,喜怒形于色,一如那翻滚沸腾的麻辣火锅,将所有内在情绪坦诚而炽热地呈现。他们欣赏艺术的标尺,往往最看重一个“情”字——是否真挚,是否浓烈,是否能直击心灵深处。

因此,以抒情表意为灵魂的舞蹈艺术,尤其是那种能够细腻刻画人物命运、展现巨大情感张力的大型舞蹈和舞剧作品,在重庆向来拥有广阔的土壤与忠实的拥趸。

《红楼梦》剧照。江苏大剧院供图

民族舞剧《红楼梦》,这部以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改编的舞台艺术作品,其内核正是关于“情”的礼赞与悲歌——那是宝黛之间纯净而脆弱的悲情、大观园中众女儿凋零的悲悯,以及家族兴衰中无尽的苍凉与幻灭。

这种至情至性的表达,与重庆观众内在的性格特征和情感需求不谋而合。舞剧无需过多依赖情节叙事,仅凭肢体的律动、舞台的变换与音乐的渲染,便能将那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演出现场,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一次又一次返场谢幕,气氛在台上台下的呼应中燃至沸腾。当红楼的“情痴”遭遇山城的“情义”,在剧场空间营造出的观剧热潮与情感共鸣中,一场关于命运与情感的集体沉浸得以完美成就。

在国潮蔚然成风的当下,如何避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真正触及并转化和传达其内在的神韵,成为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

在这方面,民族舞剧《红楼梦》无疑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本。它无意于复原一座雕梁画栋的实体大观园、再现纷繁复杂的人物与故事,而是以鲜明的东方艺术精神与写意美学,在舞台上重构了一个气韵生动的太虚幻境。

在整体的舞美设计上,主创团队极尽空灵与简约之能事。铺排的古典宫灯,勾勒出贾府“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煊赫气派。光影流转间,富贵与虚幻并存。

厚重而层叠的帷幔,是舞台时空转换的关键枢纽和世道人心隔膜的核心意象。它们时而是庭院深深的阻隔,时而是人物心事的掩映,时而又如命运的罗网,将人物紧紧缠绕和遮蔽。舞者在其间奔突穿行,时隐时现,显得既渺小,又充满无尽的悲怆意味。

这种留白、象征与写意的美学手法,深得中国古典艺术之精髓,它赋予舞台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一个故事,更是主动地沉浸于一种意境和情绪之中。

观众所体验的,不仅是剧情,更是那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怅惘与哲思,以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终极虚无感,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当代转化和再现。

将一部结构恢宏、人物众多、意蕴深远的皇皇巨著,浓缩于短短两小时的舞台表演之中,其挑战是巨大的。

民族舞剧《红楼梦》分为“入府 ”“ 幻境”“含酸”“省亲”“游园”等十二个重要情节段落。但是不可避免地,这种节选式的结构会使情节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零碎和断裂,对于广大熟悉原著的中国观众而言,或许会感到些许跳跃。

民族舞剧《红楼梦》往期剧照。出品方供图

然而,事情的有趣又恰恰在于,《红楼梦》的故事早已通过无数次的影视、戏剧、文本的传播,沉淀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心理图景。观众步入剧场时,心中已然自带了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种对原著普遍而深刻的“前阅读”,有效地弥合了舞剧叙事上的裂隙。

观众不再苛求舞剧情节上的完整性,反而因此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间离效应,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从“故事本身”转移到“用肢体和其他舞台手段如何讲述故事”之上。

原著文本的强大解放了主创团队,让他们能够集中主要的艺术力量,专注于舞剧最核心的本体——肢体展示的表意与抒情。用身体代替语言,用寓意升华叙事,主创对于舞蹈的每一段编排,不再仅仅是为了推进剧情,更是为了刻画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表达命运无可挽回的悲剧主旨。叙事上的“舍”,成就了抒情表意上的“得”。

本剧最为人称道,也最具艺术胆识的,在于其舞蹈语汇上的大胆融合与现代视角下的意义阐释。尽管该剧被定义为民族舞剧,古典舞的韵律章法构成了全剧的基底,但主创团队又创造性地嫁接了充满象征寓意与内在力量的现代舞语汇。

这种融合在尾声部分的“花葬”与“归彼大荒”中达到了高潮,也构成了全剧最具震撼力的华彩乐章。

在这里,主创进行了一次极为大胆的再创造:十二金钗,不再是原著中形象各异的个体。她们身着颜色各异的宽大长裙,披散着如瀑长发,立于十二座宛若墓碑的巨型高背椅上。随后,她们从这些象征着禁锢、异化与献祭的“墓碑”上挣脱而下。

她们以大幅度的肢体动作、飞扬凌乱的长发,以及面部近乎扭曲的痛苦表情,进行着绝望的挣扎、无声的呐喊和激烈的抗争。那些重复的、强有力的动作,仿佛是在奋力推倒种种无形的压迫,又像是在为自己奏响一曲悲壮的挽歌。

“花葬”,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现代寓言,是主创团队从当代女性视角对《红楼梦》进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与哲学升华。

它深刻揭示了千百年来,女性如何在制度、秩序与性别等方面被规训、被消耗、最终被埋葬的命运,并以一种极致的、视觉化的舞台形象,发出了对这一切的悲壮回击。

这场戏惊心动魄、不同凡响,成功地唤醒了当代观众,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