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小镇里藏着中国经济的隐形冠军,别让微小企业的光,照不进高质量发展的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27 19:23:51 浏览量:1
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的厨具产业全国闻名,这个仅万余人口的小镇,汇聚了2800余家厨具及其配套企业,年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从最初的零星作坊,到如今被誉为“中国厨都”,兴福镇已构建起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电商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广饶县依托深厚的产业积淀,崛起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高端造纸产业基地。华泰集团,跻身造纸行业前列,其主导产品高级彩色胶印书刊纸、高档铜版纸、环保型教材专用纸,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更连续多年荣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殊荣。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藏在小镇里的微小企业,正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当我们谈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目光总聚焦在千亿营收的龙头企业、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却常常忽略了正在崛起的“小镇冠军”,它们规模不大、名气不响,却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小而精、小而专的实力,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大底盘。
一
微小企业并不是“配角”,很多人对微小企业的印象,还停留在“夫妻店”“小作坊”的层面,觉得它们只能做低端加工、赚辛苦钱。但现实是,在县域经济的土壤里,一批微小企业早已跳出低价竞争的泥潭,在细分赛道上长成了隐形冠军。
它们的第一个优势,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专注力。不同于大企业需要兼顾多产品线、多市场,微小企业往往聚焦单一领域,甚至单一产品。金华市希能折叠桌制造有限公司自2005年4月创立以来便锚定折叠桌领域深耕不辍,“折叠桌领域还有无限可能,我们就是要在这‘一张桌’上做精做强”,以“匠心做好桌20多年”为标语,凭借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和对市场的敏锐把握,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波兰、荷兰等多个国家。
第二个优势,是“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在市场变化加速的当下,微小企业的决策链短、反应快,能快速适配客户需求。武城县嘉源公司之前主要生产传统采暖设备,为更好发展,企业谋划着跨行转型,后来企业新研发的自走式籽用葫芦收获机实现量产,当地政府邀请相关部门及农机行业专家,帮助企业研判市场前景,找准发展路径,向籽用葫芦收获机领域转型发展。目前,企业已接到多笔订单。政府也为企业配备服务专班,助力企业闯出新天地。
更重要的是,这些微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就业稳定器”。不同于大企业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微小企业广泛分布在县城、乡镇,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医药包装产业带,聚集了200多家微小企业,解决了当地3万多人的就业,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农民工。在太和县做药瓶瓶盖的刘春兰,之前在上海电子厂打工,如今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月薪5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我们厂有80多个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家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有稳定收入。”她说。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达81万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微小企业在细分赛道上的坚守与突破,它们不是民营经济的配角,而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二
尽管微小企业潜力巨大,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它们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事实上多个县域产业带存在资金、技术、市场问题,已成为横在它们面前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融资难、融资贵”。微小企业规模小、抵押物少,银行往往不敢放贷。第二道坎是“技术升级难”。微小企业大多缺乏专业的研发团队,很难独立完成技术突破。第三道坎是“市场拓展难”。微小企业知名度低,很难进入大型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更头疼的是海外市场,很多微小企业没有外贸团队,不懂国际规则,只能通过外贸公司接单,利润被压缩不说,还容易被拖欠货款。
除了这些“硬困难”,还有一些“软障碍”。比如部分地方政府在扶持政策上“重龙头、轻小微”,把资源都倾向于大企业,微小企业很难享受到补贴、税收优惠;再比如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有些县域产业带缺乏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物流企业,微小企业采购、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让很多微小企业陷入“想发展却不敢投、想升级却没能力”的困境。
三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大树,还要让小草也能茁壮成长。要让微小企业真正成为“小镇冠军”,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为它们搭建起“能发展、敢创新”的舞台。
对政府来说,首先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可以推广“银税互动”“信用贷款”等模式,让银行根据企业的纳税记录、信用等级放贷,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比如江苏苏州推出的“小微信用贷”,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小微扶持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给予贴息、担保补贴,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让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渠道更多一些,进而拥有更多融资成功的机会。
其次,要搭建“技术对接”的桥梁。政府可以牵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让高校、科研机构与微小企业精准对接。比如浙江温州成立的“小微技术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入驻,为当地微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研发合作等服务。还可以鼓励大企业开放技术资源,比如华为、海尔等企业推出的“供应链技术共享平台”,让微小企业能低成本使用大企业的研发设备、专利技术。
在市场拓展上,政府要当好“红娘”。一方面,组织微小企业参加展会、对接会,帮助它们进入大企业供应链。比如山东聊城每年举办“小微对接会”,邀请头部车企、机械企业与本地微小企业对接。另一方面,要支持微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比如设立“小微外贸服务中心”,提供报关、退税、国际物流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它们的外贸成本。
对市场主体来说,大企业要主动“带小”。头部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赋能,帮助微小企业提升管理、技术水平。比如格力电器在安徽合肥建立的“供应链产业园”,吸纳了50多家微小企业入驻,不仅提供订单支持,还派专家指导企业进行质量管控、生产管理,其中12家企业已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种“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小企业服务大企业”的模式,既能提升产业链韧性,又能让微小企业快速成长。
对社会来说,要改变对微小企业的“偏见”。媒体可以多宣传“小镇冠军”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微小企业的价值;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小微信用评价体系”,帮助微小企业提升知名度、公信力;金融机构、培训机构可以推出针对微小企业的定制服务,比如为它们提供外贸培训、管理咨询等,帮助它们提升综合能力。
四
这些微小企业的故事,正是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或许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却在自己的赛道上默默耕耘;它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一个个“小突破”汇聚成中国经济的“大力量”。要知道,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来自于千亿营收的龙头企业,更来自于千万家微小企业,它们是县域经济的活力所在,是产业链的稳定器。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感受到“机会均等、环境公平”。当更多微小企业能在细分赛道上敢闯敢干,当更多“小镇冠军”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中国民营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毕竟,再大的树,也是从小苗长起来的;再强的经济,也离不开微小企业的支撑。给“小镇冠军”多一点关注、多一些支持,它们就能成为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