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四部作品闪耀群星奖终评舞台:“星星”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5-10-28 15:49:50 浏览量:5
10月17日晚,随着东北大鼓《小情大爱》在振奋激昂的鼓点弦音中收尾,辽宁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的全部四个作品完成了精彩表演。
今年是群星奖改革后辽宁省作品首次同时入围决赛四个门类,也是近几届以来入围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作品涉及了群众合唱、广场舞、戏剧、曲艺,堪称辽宁地域群众文化的“活样本”。那闪烁的点点星光中,既有传统的厚重,更有创新的火花。
为什么这四部作品最终站在了有“百姓艺术奥斯卡”之称的全国最高舞台上,它们反映了我省群众文艺的什么特质?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去探寻答案。
“没想到,你们的东北大鼓把我给唱哭了!”
老腔唱响新时代的秘诀:守着贴近人心的内核
“这段四平调运用得恰到好处,你要把情绪代入进去!对,就是这个味!”赛前一晚,面对视频电话那端师父的指点,大连市文化馆戏剧曲艺部主任、东北大鼓非遗传承人颜培波连连点头。
“东北大鼓改革了吗?听着似曾相识,但又别有新意。”台下,一位观众追着颜培波问,他的眼角甚至还带着泪花,“没想到,你们的东北大鼓把我给唱哭了!”
“在守正中创新,让我看到了东北大鼓的更多可能,观众的反馈更让我坚定了信心。”作为东北大鼓《小情大爱》的表演者,颜培波的话道出了曲艺人的心声。
《小情大爱》的故事是通过一枚小小的海龟壳串起跨越七十年的生死守望,而作品诞生的背后,同样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接力。主创人员持续关注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新闻,“我们的心总被一种深沉的情感击中,每个英雄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作者之一、大连市文化馆馆长郑晓丽说。在一次创作采风中,听闻了关于信物寻亲的真实事例后,故事的构思逐渐清晰。“我们要写的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战争背后具体的人、具体的情感。一件信物,一生守望,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力量。”
将“小情”置于时代洪流中,透视其蕴含的“大爱”,是主创人员始终秉持的宗旨。他们在思考,如何通过作品讲述与时代同频的中国故事,勾勒曲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鲜活模样。“传统的老腔需要保持,但必须得有创新,能让观众听进去,产生共鸣。”郑晓丽介绍,这个作品在音乐上结合了辽宁本地特有的二人转、皮影戏音乐等元素,更加丰满,韵味十足。唱腔上则富于变化,为表现赠壳定情时的羞涩,腔调明亮而婉转;到了送夫离别时,转为隐忍而决绝;几十年等待的苍凉,则在慢板中通过音色的细微变化娓娓道来;辨认信物时,一段近乎吟诵的清板,没有锣鼓喧嚣,只有一字一泪的顿挫,将无尽的悲伤与最终的释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唱腔还是比较传统的,但表达有现代的气息,反映出作品有强烈的愿望、动机,是要演给当代人看的,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扉的。无论是鼓书演唱还是三弦伴奏都带着感情,以前的大鼓伴奏不进入剧情或者是进入剧情的程度不够,但《小情大爱》给我们的感觉,可以说是浑然一体。”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这个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传统曲艺在新时代唱响老腔,要始终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为艺术形象走入人心服务,“曲艺的根,要始终扎在民间土壤里。老百姓听不听得懂,要看作品是否始终守着贴近人心的内核。”
“坐炕头上唠得欢,写作品时人物就从脑海里冒出来了”
扎根基层,笔端才能流淌出生活的质感
在辽宁省铁岭、辽阳、锦州黑山等地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拉场戏的身影,诙谐幽默的唱词和舞步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本届群星奖的决赛舞台上,来自辽阳的原创拉场戏《偷鸭》凭借“轻喜剧外壳下的深邃内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用笑声传递温暖,让观众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人心凝聚的烟火气。
《偷鸭》以青年第一书记远航扎根乡村、干事创业为主线,讲述她运用科学方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以一只鸭子的“冒险”,映照出基层干部的智慧与村民的质朴,诙谐对白、肢体喜剧轮番上演,笑点密集却直击人心。
“农村拉场戏演的就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这些事,所以戏剧结构、矛盾就得按照这个思路去弄。我常去农村采风,坐炕头跟他们唠得欢。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下农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也是创作的源泉。写这个作品的时候,脑子里就自然浮现出接触过的村里姐妹们的形象。”接受采访时,78岁的编剧陈廷宴念念不忘体验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不光会写剧本,更善于二人转作曲,“写完人物的词,那音乐就跳出来、哼出来了。”
“这个作品是从现实土壤里长出的百姓故事。只有真正走进人民,情感扎根于生活,才能赋予作品感染人的力量。”《偷鸭》辅导人员、来自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事务服务中心的赵春江说。
正因为具有了现实穿透力、文化穿透力和时代穿透力多重维度,普通的生活题材经过小戏的生动演绎才折射出独特的艺术光芒。“好作品的根就是生活。拉场戏属于东北地方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源于二人转,适于表现农村生活题材。创作者表演者要通过小人物、小切口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使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中国曲协原顾问、中国评协原副主席、省曲协原主席崔凯表示。
“这个戏有鲜明的东北喜剧色彩,妙趣横生,通过愉悦的观赏过程起到宣传的作用,比口号似的宣教强多了。编剧懂生活,又会写曲儿又能写本,对拉场戏的创作路径、方式非常熟悉,这也说明:群众文艺创作者扎根基层,笔端就会自然流淌出生活的质感。”回宝昆表示。
“就想跳出咱辽宁人的精气神!”
好作品是对新时代群众精神风貌的凝练表达
近年来,全省各地群众文艺团队遍地开花,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散发着浓浓的人间情、烟火气。作为我省群文领域的优秀代表,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带来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东北风》以及盘锦的广场舞《山美水美东北美》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在群星奖终评舞台上刮起了强劲的东北风。
群众创、群众演、接地气、有生气,是群众文艺的魅力所在。程序员、公务员、医生、酒吧驻唱歌手、大学生、自由职业者……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团员们的身份五花八门,是对合唱艺术的热爱让他们找到了力量和共鸣,在每一次排练的相聚中获得享受和温暖。合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他们展现价值、滋养心灵的一份慰藉。“你知道吗,为了参加比赛,我们男低音声部的声部长辞职后一直没上班,就怕耽误排练。找工作跟老板谈的条件就是比完赛回来再上班。”团长于欢告诉记者。
时代土壤变了,群众文艺正在形成新的风景。青年力量的更多参与让群众文艺焕发新生机。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是沈阳市群众艺术馆馆办公益团队,平均年龄30岁左右。“因为代表的是文旅形象,我们唱的时候就想着把沈阳文旅的热情以风的劲力‘刮’到全国去,所以满怀豪情。我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盛情欢迎全国朋友来做客!”于欢说。他们的原创作品《东北风》节奏欢快、旋律富有时代气息,以音乐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东北大地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展现了新时代辽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山美水美东北美》的表演者同样来自基层群众,包括油田职工、学校老师、文化馆馆员等,平均年龄约40岁,最大的51岁,最小的22岁。这个作品自筹备之初便深度扎根地域文化土壤。以东北民间音乐为基底,融合现代广场舞的动感节奏,通过欢快热烈的舞姿、色彩鲜明的服饰搭配,生动呈现出东北大地的广袤壮美与东北人民豪爽热情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队形变换中模拟的林海雪原景象,还是舞者脸上洋溢的淳朴笑容,都将地域特色与群众生活气息相融合,我们就想跳出咱辽宁人的精气神,让全国观众直观感受到辽宁文化的生命力。”作品编导、盘锦市兴隆台区文化馆馆长徐志强说。
好的群众文艺作品,不仅是时代进程和生活变化的记录者,更是对新时代新生活中群众精神风貌的凝练表达。在浪花中搏击的无数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舞台的亮丽主角。回宝昆认为,全民参与既为作品注入了新理念新动力,又提升了艺术水准,反映出辽宁省群众文艺的蓬勃活力和雄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