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音乐会《人民的非遗》
发布时间:2025-10-28 23:27:12 浏览量:1
10月12日上午,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音乐会《人民的非遗》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中华文明以其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博大胸怀,源远流长,绵延数千载,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中央民族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民族音乐会《人民的非遗》已逐渐形成艺术品牌,以“守正创新”为宗旨,呈现了20余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云演艺覆盖全国23个省区。此次与国家大剧院的通力合作,引领现场观众徜徉于这条璀璨的文明长河,共同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共振的魅力。
这是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音乐会《人民的非遗》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演职人员排除万难,连日来精益求精地排练,力求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音乐会前一晚,大家在紧张排练的同时,连夜将乐器设备运至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不少领导和演职人员几乎彻夜未眠。然而翌日清晨,众人仍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这场演出。当日盛况空前,国家大剧院的门票早已全部售罄。
笔者有幸受邀参与此次音乐会的排演工作,见证如此多民族音乐集中呈现,感触颇深。各民族文化和谐共荣的盛况在此得到直观体现,故撰此文,以作纪念。
翕如
音乐会的序幕由器乐合奏《声声不息》开启。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指挥兼导聆温锋超先生登台,为观众介绍了这首作品的音乐背景:
作品由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作曲刘晔改编自该团作曲家俞礼纯先生创作的经典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运用羌笛、马头琴、四胡、艾捷克、热瓦甫、天琴等近二十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演奏。这些乐器跨越山河,汇聚一堂,不仅是非遗瑰宝,更象征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鸣。作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题,以音乐绘就了一幅和谐壮丽的民族画卷。
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的艺术家们身着各民族服饰徐徐登台,以鲜活热烈的演奏展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生生不息。
随后,指挥温锋超带领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的演奏家们献上由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欢庆序曲》。
这首乐曲堪称对民族复兴时代图景的音乐礼赞。作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根基,融汇现代交响创作手法,在唢呐的高亢、锣鼓的激昂与弦乐的柔美交织中,生动再现了各民族普天同庆、共享盛世的欢乐场景。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深厚韵味,又彰显出当代创作的蓬勃活力。锣鼓喧腾,管弦辉煌,不仅是对传统节庆的热烈写照,更是对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艺术呼应和深情礼赞。
音乐会的第三首曲目是回族的“花儿”《尕老汉》。“花儿”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的山歌形式,主要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花儿”音域宽广,主要集中在中高音区,演唱者需自如切换真假声,具备一定的演唱难度。2006年,“花儿”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尕老汉》是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宴席曲,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者张平老师在开口前,边登台边演奏了回族的特色乐器——口弦。口弦是一种原始的簧片乐器,演奏者需通过口腔共鸣与气息拨动,发出如昆虫振翅般的嗡鸣。口弦的加入,为“花儿”增添了野趣。
第四首是《且比亚特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片段。新疆地区的“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卓越见证。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继昆曲、古琴艺术后的第三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十二木卡姆”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且比亚特木卡姆》片段中,伊力亚尔演奏手鼓,王帅、努尔依力江·斯拉木演奏热瓦甫,穆扎帕尔·帕尔哈提演奏弹拨尔,共同完成弹唱。令人惊喜的是,王帅还能用流利的维吾尔语演唱“木卡姆”,成为演出一大亮点。
纯如
“刘三姐”是根植于壮族文化的歌仙传说,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象征,孕育了广西“歌圩”的民间盛景。因其深厚独特的文化价值,“刘三姐歌谣”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徐丹和王雪领奏、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伴奏的《刘三姐歌谣》,融合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哪有树缠藤》《多谢了》等经典曲目。徐丹使用非遗乐器、古老的壮族拉弦乐器“马骨胡”进行演奏。该乐器琴筒由马骨制成,音色清亮明澈,素有“南方马头琴”之称。王雪演奏的“天琴”以葫芦为琴筒,音色空灵深邃,充满神秘色彩。
音乐响起,观众仿佛身临山间,聆听鸟雀啁啾,感受漓江竹筏间的静谧,领略壮乡炊烟里的诗意……
领略过壮乡山间的鸟鸣,观众又聆听到由独弦琴“吹来”的徐徐海风。
独弦琴是京族的代表性传统乐器,仅凭一弦一摇杆,通过左手控制摇杆改变张力、右手拨弦,便能演奏出3个八度的音域。其音色空灵幽远,宛如海浪起伏,余韵绵长。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演奏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京族独弦琴艺术”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风阵阵》正是这一非遗瑰宝的动人呈现。在演奏家雷滢手中,那一根弦仿佛被赋予生命,时而似海风低语,时而如浪涛轻涌,绘就出一幅生动深邃的海洋风情画卷。观众在独弦琴的韵律中,感受到京族文化的温柔自由与坚韧乐观。
吹过海风,又随着四胡和马头琴的琴声,来到天地相接的蒙古草原。《宴歌》表现了新时代游牧民族自如穿梭于戈壁草原与繁华城市之间,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知音好友共饮美酒奶茶,便能碰撞出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四胡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北方民族的传统拉弦乐器,其演奏方式尤为独特:琴弓上的马尾毛分两股,夹于四根弦之间拉奏,造就了四胡浑厚饱满、颗粒感极强的音色,仿佛自带铿锵的金属质感,是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
更为精彩的是,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奏家们的伴奏下,此曲作者张铎用马头琴与樊玥的四胡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马头琴的悠扬宽广,描绘出草原的辽阔与深情;四胡的跳跃灵动,模仿着马蹄的节奏与宴饮的欢腾,二者相映成趣,生动刻画了草原上宾主尽欢、把酒高歌的热烈场面。
皦如
音乐会的设计别出心裁。在热烈欢腾的《宴歌》中共饮过蒙古草原的美酒之后,阮演奏家马兰花的演奏将观众带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静谧思乡之情中,宛如盛宴过后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余韵绵长。
《月映故乡》作为北京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通过音乐语言展现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基因,传递深切情感。本次演出为该作品首次线下公演。
该作品其创作立意远超普通“思乡曲”:它以“非遗乐器跨时空对话”为核心,让承载不同文化记忆的乐器成为文脉延续的载体。马兰花演绎的仿唐阮,复原了盛唐礼乐的遗韵,是中华音乐文明的“历史根脉”;歌仔戏月琴传递的闽南乡音,承载着地域文化的鲜活基因,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脚;而中阮的醇厚包容,则代表着当代民族音乐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者音色交融,本质上是中华大地上“历史与当下”“地域与整体”的文化共鸣,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微观诠释。
在《月映故乡》的旋律中,观众仿佛能直接触摸到中华文脉的跳动,感受一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共同守望。
从海峡两岸乡愁的旋律中一路向北,直至长白山麓,聆听朝鲜族歌唱家卞英花在歌声中讲述阿里郎的故事。
《阿里郎》不仅是一首关于爱情与离别的歌曲,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叙事和情感记忆。它起源于恋人离别的哀婉诉说,随着历史变迁,已升华为承载民族历史命运、抒发悲欢离合、寄托坚韧希望的经典之作。2012年,《阿里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共同珍视和守护的文化遗产。
舞蹈演员欧阳贝妮以优美的舞姿诠释意境,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为之伴奏,使观众在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非遗活态传承中,感受朝鲜族文化的深情与坚韧。
马头琴音乐不仅是蒙古族的精神图腾,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马奔腾》由蒙古族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先生创作,运用马头琴极具特色的演奏技巧,生动表现了骏马的嘶鸣与奔跑,整首乐曲气势磅礴、昂扬豪迈。
朝克吉勒图、张铎、呼布钦三位艺术家同台演绎,以弓为蹄,以弦作鸣,用手中的马头琴再现万马驰骋、呼啸而来的壮阔景象。舞蹈演员张若一身着宝蓝色蒙古族服饰,化身天穹上的苍鹰,为这幅音乐画卷注入亮丽的舞蹈色彩。三位演奏家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与舞蹈演员天人合一的演绎极具感染力,令人不禁联想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著名诗篇《敕勒歌》……
绎如
至此,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表演已让观众领略了新疆木卡姆的辽阔、壮族天琴的空灵、西北花儿的苍劲、南海独弦的深邃、草原马蹄的奔放……这些旋律曾是古人在劳动中的抒发、节庆时的欢腾、思念时的低语。它们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呼吸着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生命。
最后一首曲目《西部民族主题组曲》由作曲家顾冠仁先生执笔,以交响化的民族音乐语言,为观众展开一幅更为辽阔、深厚、缤纷的西部风情长卷。作品将《马车夫之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四首西部歌曲串联在一起,以丰富的配器和宏大的结构,描绘出那片土地上人民与自然共生、与文化共融的壮丽图景。这不仅仅是对西部风光的音乐描摹,那轻盈洒脱、一气呵成、色彩缤纷、情绪活跃的音响效果异常丰满且极具感染力,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深情讴歌。
在这部凝聚深情的《西部民族主题组曲》中,观众仿佛感受到来自祖国西部的苍茫、热情与坚韧。
音乐会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指挥温锋超再次登台,演奏家们为观众献上返场曲目《金蛇狂舞》。这首由聂耳根据江南丝竹民间乐曲《倒八板》融入西方作曲技法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经作曲家徐景新改编后,更加热烈欢快,展现出时代的新风貌。
借助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非遗之旅,观众在歌舞、器乐等丰富的表演形式中纵横跨越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见证了世界级、国家级非遗的魅力,更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其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珍视与自觉参与。《人民的非遗》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认同与精神洗礼。愿这些源自泥土、充满生命力的“非遗”之声,能长久回响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基因。
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以专业演绎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既守本真,又谋创新,这正是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感谢国家大剧院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搭建起这座艺术桥梁,感谢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领导和艺术家们!
非遗之声,声声不息;文明之火,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