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困局与破局

发布时间:2025-10-29 08:56:56  浏览量:2

近年来主题文艺创作展现出突破传统范式的创新力量,舞台呈现出表面繁荣的景象,话剧、戏曲、舞剧等各类作品层出不穷。然而,一窝蜂扎堆的创作现象也愈发凸显:同题材作品大量涌现,情节架构如出一辙;文学改编沦为潮流竞赛,经典IP被反复翻炒;地方院团盲目跟风大制作,剧种特色日渐消磨。这种同质化倾向不仅消解了艺术创作的个性与活力,更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成为制约舞台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关键瓶颈。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探索破局之道,对推动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质化创作的具象表征:千剧一面的舞台生态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在题材选择、艺术表达、创作逻辑等多个维度的具体现象,其表现形态复杂多样,且在不同剧种、地域间呈现出共性特征。

题材扎堆是同质化最直观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几大领域。

其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套路化表现。无论革命先辈事迹还是重大历史事件,都极具文艺创作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相关作品在各地舞台频繁亮相时,其中有不少却陷入“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固定叙事模式。笔者注意到,近半数作品以“觉醒”“征程”“破晓”等雷同词汇命名,情节多围绕“遭遇挫折—坚定信念—取得胜利”的套路展开。

其二,现实题材和英模题材的集中爆发。近年在各地舞台上,以乡村第一书记为主角的话剧、戏曲作品层出不穷。此类作品时有将产业振兴、生态保护等政策术语直接转化为台词,使得剧中人物如同行走的政策手册。这种机械的政策图解导致戏剧冲突消解,观众评价“像在看新闻联播”,使艺术作品沦为政策文件的可视化注解。当创作者将价值观简化为标语口号,作品未塑造出具有生命温度的人物形象,观众在剧场里完成的只是政治课考勤,而非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便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其三,文学改编的盲目跟风。从四大名著到现当代经典,文学IP成为改编热潮的焦点,仅《红楼梦》相关舞台改编作品,近年就有京剧、话剧、赣剧等十余种版本登台。但部分改编止步于情节移植,既未挖掘文本新内涵,也未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导致“看一本原著,知十台戏”的尴尬局面。

艺术表达的模式化则加剧了审美疲劳。在舞台呈现上,高科技堆砌成为潮流,AI生成的历史场景、全息投影的人物形象被广泛应用,但技术往往取代了艺术本体,某红色舞剧花费数百万元打造的战争特效,最终因与舞蹈叙事脱节被观众诟病为科技秀。在戏曲领域,“为剧种写戏”的意识日渐淡薄,一个剧本被多个剧种随意移植的现象屡见不鲜。北方某地方小戏移植京剧《霸王别姬》,生硬套用程式化动作,丢失了自身辛辣灵动的表演特色,沦为京剧的粗糙复制品。而在叙事方式上,无论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改编剧,都倾向于采用线性叙事的安全牌,缺乏对多视角、碎片化等创新手法的探索,使得不同作品的观演体验高度趋同。

创作逻辑的功利化则从根源上催生了同质化。许多院团将创作视为奖项博弈,而非艺术追求,形成了评奖标准决定创作方向的异化逻辑。这种逻辑下,院团往往忽视自身实力与地域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剧团硬上投资千万元的革命历史大戏,最终因演员功底不足、舞美简陋草草收场;擅长民间故事演绎的地方剧种强行改编厚重历史题材,导致剧种优势无从发挥。

同质化困局的深层成因:多重因素的交织博弈

舞台创作同质化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政策引导偏差、市场逻辑主导、创作生态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当代艺术创作的深层矛盾。

政策扶持与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偏差是重要诱因。近年来,各级文化艺术基金对主旋律创作、重大题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政策初衷本是引导艺术服务时代,但在执行中却出现了题材优先的倾向。部分地区将扶持所倡导的题材的创作与院团评级、经费拨付直接挂钩,形成写主旋律易立项、改经典易获奖的现实导向。在评奖机制上,传统的“宏大叙事+正面形象”评价标准尚未根本改变,创新探索型作品往往因不符合主流范式被边缘化。这种政策指挥棒效应下,创作者自然倾向于选择安全稳妥的题材与形式,而非冒险创新。院团直言做原创剧目,不如改个经典容易立项,这是无奈的选择。

市场逻辑对艺术创作的过度侵蚀则加剧了趋同倾向。在文旅融合与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资本对舞台创作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而资本的逐利性天然偏好“可复制的成功”。《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舞剧爆款出现后,投资方纷纷要求创作者复制“国风美学+科技舞美”的公式,导致同类作品扎堆涌现。这种爆款依赖症使得市场陷入“跟风—饱和—审美疲劳”的恶性循环。同时,流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固化了创作惯性,观众的点击数据反馈给创作者,使其更倾向于重复已被验证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式的创作闭环。

地方文化认同的弱化则导致了特色创作的缺失。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部分院团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盲目追求大制作、高规格,忽视了地域文化与剧种特色的根基价值。粤剧《拾玉镯》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将“穿针”“喂鸡”等生活化场景与粤剧质朴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度融合。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巴山秀才》等川剧现代戏,始终浸润着醇厚的川味文化底蕴。创作中,他径直从巴蜀大地的人文地理肌理中采撷素材,将四川地域文化、川剧本体艺术与剧本创作深度熔铸,最终在兼具深刻思想意蕴与精妙艺术呈现的作品中,自然流淌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当下许多地方戏创作却刻意规避本土元素,强行追求宏大叙事,这种去地域化、去剧种化的创作,使得作品失去了最鲜活的文化基因,沦为无差别的艺术商品。

同质化的艺术危害:从特色消解到生态恶化

舞台创作的同质化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单一化,更是对艺术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其危害既体现在作品本身的价值损耗,也波及院团发展、观众审美与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

对艺术作品而言,同质化直接消解了其独特性与思想性。本雅明曾指出,机械复制会导致艺术“光晕的消失”,而当下的同质化创作正是一种“算法时代的复制”。当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都用相似的英雄模板,当文学改编都遵循相同的情节逻辑,作品便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符号拼贴式的创作,让艺术沦为表层化的价值传递工具,既无思想深度,也无情感温度,更谈不上艺术创新。

对院团发展而言,同质化导致地方特色消亡与剧种生存危机的双重困境。地方戏曲院团的核心竞争力本在于剧种特色,如昆曲的婉转缠绵、秦腔的慷慨激昂,但同质化创作让这些特色逐渐消磨。某秦腔剧院为跟风改编名著,弱化了秦腔的“吼唱”特色,加入大量交响伴奏,导致老观众流失,新观众不认可,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更严重的是,盲目跟风大制作往往让院团陷入财务困境:某县级豫剧团举债排演大戏,上演三场后因票房惨淡停演,最终濒临解散。

对观众群体而言,同质化催生审美疲劳,侵蚀艺术欣赏的热情。当观众在不同剧场看到的总是相似的题材、雷同的表达,自然会对舞台艺术失去期待。这种审美疲劳不仅降低了文化消费质量,更阻碍了艺术美育功能的实现。优秀的舞台作品本应培养观众的审美辨别力,而同质化作品却只能造成审美钝化。长此以往,舞台艺术将失去受众基础,陷入创作萎缩与观众流失的恶性循环。

对文化传承而言,同质化导致地方文化基因的断裂。戏曲等地方剧种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活载体,其唱腔、表演、剧目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但当下“为剧种写戏”意识的淡薄,使得剧种特色被稀释:地方剧种音乐京昆化、表演话剧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剧种逐渐失去了辨识度。当某一剧种能演绎任何题材,实则意味着它已失去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这种特色消亡不仅是剧种的损失,更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损失,不利于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破解舞台创作同质化困局,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重构“鼓励创新、彰显特色、生态健康”的创作体系。这需要政策引导、院团自觉、人才培养、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当创作者以艺术的真诚自觉为出发点,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赤子之心贴近人民、以创新之心探索艺术,自然能破解同质化的困局。院团摒弃跟风攀比心态,树立量力而行、扬长避短的创作理念,地方戏曲院团强化“为剧种写戏”的意识,在创作中充分融入剧种的唱腔、程式、表演特色,让剧种特色成为作品的核心标识。当红色题材能展现人性叙事,现实题材作品能贴近生活本真,文学改编能挖掘深层内涵,地方戏曲剧种作品能彰显独特魅力,舞台艺术才能真正摆脱千剧一面的尴尬,涌现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