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融媒》| 郭林 等: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29 04:14:10  浏览量:2

摘要

巴楚文化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民间歌舞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探索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价值,对于巴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巴楚民间歌舞的部分影视作品为研究案例,从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文旅价值三个层面,对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展开探讨,为巴楚民间歌舞、巴楚文化在更宽广的舞台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艺术价值;精神价值;文旅价值

长江中游与西南边陲的交汇地带,孕育出了厚重的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的统称:巴文化原生地通常指重庆主城、万州、涪陵、达州以及湖北恩施等地;楚文化原生地则是以江汉平原为核心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等区域。在漫长的岁月中,巴楚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态,其中就包括巴楚民间歌舞。巴楚民间歌舞中的巴山舞是一种以舞蹈为主、歌唱为辅的民间舞蹈;楚水舞则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舞蹈为辅的民间歌舞。巴楚民间歌舞体现了巴文化与楚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典型的半巴半楚,亦巴亦楚的文化互融景观”[1]。

巴楚民间歌舞各具特色,既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歌舞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巴楚民间歌舞借助影视媒介有了更多的传播样式和渠道,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展现了巴山舞与农耕仪式相结合的摆手舞片段;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出现的楚地田间歌舞;舞台艺术片《国家宝藏》中,运用现代舞美技术包装呈现的编钟乐舞等。现代科技的进步为巴楚民间歌舞突破传统表演形态、实现多元化艺术表达创造了条件。

一、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的艺术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建曾指出:“艺术系统通过自我指涉和自我描述,建立起独立的象征体系,从而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进行表征和反思。”[2]这一理论为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化传播提供了学术支撑,强调影视媒介对巴楚文化符号进行的系统性整合与呈现,为其构建了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使巴楚艺术从碎片化展示走向整体性表达,有效增强了巴楚民间歌舞的文化表征力与艺术表现力。

巴楚民间歌舞记录并传承着巴楚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这些内容丰富、品类多样的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情趣。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化形态丰富了民间歌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巴楚民间歌舞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湖北宜昌的三峡“车车灯”是巴楚民间歌舞的一种民俗表演形式。“三峡‘车车灯’系原声派节目,带着浓厚的巴楚文化特征,如旋律结构、节拍节奏、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在视听表现上凸显了妖艳而不失恢宏的特征,使人悦耳醉心。”[3]三峡“车车灯”通过影视化记录与传播,实现了对巴楚一带“刚健质朴、自然清新”审美特质的数字化保存,跨越了巴楚民间歌舞的时空限制。数字化保护成为传承巴楚民间歌舞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巴楚民间歌舞的音视频资料进行保存和整理,建立数字资源库,为后人学习、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进一步扩大巴楚文化的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巴楚民间歌舞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巴楚地区多竹,当地民间歌舞的代表竹枝歌舞,源于演唱时歌者手执竹枝、边舞边唱的表演方式。“《竹枝》在唐代的发展体现为先于巴渝、荆楚广泛流行并迅速扩大于全国。其起源地虽无定论,但广泛流行于巴楚一带。由于夔州地属楚而民族构成为巴,《竹枝》便融汇了巴楚风情。” [4]这种地域性审美在影视传播中能更系统地实现视觉、听觉双重维度上的保存和创新性表达。

随着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化的普及,巴楚民间歌舞也随着技术进步进入超高清拍摄及全景技术制作时代。不少影视剧创作者开始尝试将巴楚民间歌舞元素融入影视作品。例如电影《西兰卡普》中的织锦舞蹈,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织机运转与人体律动的画面剪接在一起,呈现了劳动美学的视觉转化;纪录片《酉阳民歌》用影像记录手法表现酉阳民歌的起源与现状,为挽救濒危的巴楚民歌“啰儿调”唱腔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土家稀奇哥”组合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的表演(见图1)唤起了大众对土家音乐的关注;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舞《血誓》中影视化呈现的“山地民族”形象以及歌舞剧《江山美人》中融入的“长阳南曲”,都令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巴楚民间歌舞的此类影视化呈现,让歌舞中的肢体符号、音乐韵律及文化语境具象化,既保存了濒临失传的歌舞形式,又加深了不同民族观众对巴楚文化的认同感。

图1 “土家稀奇哥”在《星光大道》上表演 图源:湖北日报

巴楚民间歌舞通过影视传播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固态呈现,大大增强了巴楚民间歌舞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构建起立体的视听审美空间,展示了巴楚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巴楚民间歌舞的艺术价值。

二、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的精神价值

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具有积极的精神引领意义。从文化传承层面分析,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化表达,不仅生动记录和展现了巴楚文化,也为巴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影像资料,为巴楚民间歌舞的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平台和价值实现途径,有助于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积极性,凸显了其社会教育功能。

从社会联结层面分析,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有效强化了民众对巴楚文化的认同与族群记忆。恩施州文化馆推出的“巴楚非遗影像数据库”已为200多个歌舞类项目建立了数字档案;湘西吉首大学将苗族鼓舞电视片纳入民族教育课程,课程覆盖面超10万人;湘西凤凰古城定期举办的民间歌舞影视片展播和影视化展演,吸引不少观众参与表演体验,推进了当地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也激发了青年受众的文化自觉。巴楚民间歌舞在影视传播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发挥了其价值引领作用。

杨莉在分析巴楚民间艺术的文章中指出:“巴楚艺术的底色是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巴楚艺术和神州大地的其他区域性、民族性艺术类型一道,共同谱写出了刚健质朴、自然清新的乐歌。”[5] 事实证明,影视媒介为巴楚民间歌舞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化传播也更易于展现巴楚文化的多元性。

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推动巴楚民间歌舞逐渐走出巴楚地区,与其他民间歌舞进行交流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巴楚民间歌舞的艺术内涵,也使其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

巴楚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巴楚民间歌舞给予的重视与支持,也为巴楚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的精神价值,既能丰富巴楚民间歌舞的文化内涵,提高巴楚民间歌舞的艺术品质,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又能推动巴楚民间歌舞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换言之,作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表,巴楚民间歌舞经由影视的重新演绎,不仅强化了巴楚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激发本土年轻人主动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也传播到更广的区域和人群,为其他地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地区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结合了时代精神的巴楚民间歌舞,融入了当代叙事,通过影视化传播,使巴楚民间歌舞不再是遥远、异域的地方文化标识,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特色鲜明的精神单元,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可共享的精神资产。

三、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的文旅价值

近年来,巴楚民间歌舞借助影视化的现代表达,实现了活态传承,并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催生出文旅新业态。

巴楚民间歌舞是巴楚地区文旅产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化传播,正作为核心驱动力支撑起当地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歌舞剧《龙船调》(见图2),将土家族婚俗歌舞与3D视频投影结合,年均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纪录片《秘境巴东》的播出,引发当地民宿订单量陡增;重庆酉阳依托《桃花源记》影视IP开发的“摆手舞文化节”(见图3)主题旅游季观者如云,盛况空前。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少文旅组织机构依托民间歌舞电视片、短视频,纷纷推出舞蹈培训、服饰定制、节庆策划等多个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消费。此外,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还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到相关文旅产品的生产、物流等环节中来,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图2 实景音乐剧《龙船调》 图源:恩施大峡谷景区

图3 酉阳土家摆手舞 图源:酉阳县文化旅游委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巴楚民间歌舞在传统的影视传播形式之外,又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巴楚民间歌舞从线上“飞”入百姓家,推动更多的巴楚民间歌舞艺人被更广泛的人群看到,也推动了巴楚民间歌舞的艺术焕新。 如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18秒的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呈现了巴楚民间歌舞表演和恩施自然美景,引发外国网友点赞。2024年7月,“与辉同行”来到重庆,由董宇辉带领观众体验土家摆手舞、苗族民歌等非遗项目,3天直播共吸引6993万人次在线收看,累计实现网络销售额1.43亿元。巴楚民间歌舞影视传播的文旅价值背后,是情感的连接、文化的归属。巴楚民间歌舞通过影视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不仅使本地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全国乃至全球观众有机会了解巴楚地区的人文特色与自然景观,真正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提供了理论遵循。

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在文化传承、艺术发展、经济促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价值为巴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巴楚民间歌舞拓展全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表达将更加立体多元,巴楚民间歌舞的影视传播价值将会赢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 黄萍.巴楚文化的形成及其民族特性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李修建,孙晓霞.历史意识与未来视野:2023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艺术学研究,2024(02).

[3] 曾信祥.三峡“车车灯”的巴楚文化特征与音乐形态研究[J].重庆文艺, 2022(02).

[4] 杨鸣. 唐代楚地《竹枝》乐舞考述[J]. 理论月刊, 2017(05).

[5] 杨莉.寻根与传承:巴蜀舞蹈的前世今生 [J].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2022(01).

基金项目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与诗歌艺术的互文性研究”(2019yskf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