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锦,新疆的馕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3:22 浏览量:1
新疆有多大,就有多远。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有250多个南京那么大;南京距离乌鲁木齐直线距离约3400公里,公路距离约4200公里。
想不想不出南京,走进新疆?
10月27日至29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联合江苏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万人说新疆”走进江苏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
活动通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和主题分享等,全方位呈现新疆发展成就与多元魅力。这对于深化苏新两地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疆是个好地方,此生须要走一趟。
说起南京和新疆,其实还是颇有渊源的。
南京云锦的光芒
当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有什么可以代表南京呢?云锦肯定算一个。
云锦,南京人很熟悉。云锦路、云锦路站、云锦博物馆,每一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存在。
这个已经融入南京历史底蕴与城市发展的云锦,究竟有何特色?
资料显示:南京云锦以传统大花楼木机手工织造,需两人协作每日仅织5-6厘米,有“寸锦寸金”之称。
其工艺融合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等技法,妆花工艺可实现“逐花异色”,单匹配色超20种,层次丰富。
材料选用真金线、孔雀羽线与桑蚕丝,金彩交辉。
图案以龙纹、缠枝牡丹等为主,寓意吉祥,风格富丽堂皇,为皇家御用象征。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9年入选世界非遗,现正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
南京云锦与丝绸之路
公元1世纪中国西北通往中亚的陆路开通后,中国丝绸便源源不断远销欧洲,这条通往西方的大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南京云锦古代曾沿陆上丝绸之路经中亚、土耳其抵达地中海地区,明代以后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馈赠至东南亚等地。
南京云锦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高端丝织品代表,既通过丝路向外传播,也吸收了丝路带来的文化元素。
云锦的部分纹样和色彩,间接吸收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元素。比如部分花卉、几何纹样,可能受到中亚、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丰富了自身的图案体系。
同时,云锦也通过丝路将中国的吉祥文化(如龙凤、缠枝纹寓意)、织造技艺向外传播,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载体。
说起丝绸之路,新疆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新疆与丝绸之路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与关键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的南、中、北三道均贯穿新疆境内,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必经之地。
这里既是东西方商品的中转枢纽,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此与西域的玉石、香料、良马等交换;也是文化、宗教、科技的交融地带,佛教、伊斯兰教等沿丝路传入,龟兹乐舞、西域历法等也经此影响中原,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
历史上,汉唐等王朝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保障丝路畅通,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丝路中的战略地位,为东西方交流提供了稳定保障。
丝绸之路,并不是新疆的唯一标签。
馕也是新疆的重要标签之一
说起新疆的文化标签,有很多。但非要说一个印象最深的,恐怕非“馕”莫属了!
馕是新疆非常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标签之一,几乎是外界认知新疆饮食文化的首要符号。
据介绍,新疆的馕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的“胡饼”,至今仍保持着传统形制。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后贴入烧热的馕坑烤制而成,外皮金黄酥脆,内部松软多孔,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主食。
馕的品种多达300余种,从直径超1米的“艾曼克馕”到薄如蝉翼的“恰皮塔馕”,从咸香的芝麻馕到甜美的玫瑰酱馕,形态和风味各异。游牧民族的 “塔潘馕” 用牛粪焖烤,农耕地区的 “库买其馕” 埋于热灰中,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在新疆人的生活中,馕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文化意义。古尔邦节的馕塔象征丰收,婚礼上的蘸盐水馕寓意白头偕老,甚至建房选址也以馕的留存为吉兆。
2021年,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成为新疆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种历经千年的面食,至今仍以其质朴的麦香,滋养着天山南北的土地与人民!
如今,当“万人说新疆”走进江苏、走进南京,非遗跨越千里相遇!丝路的文化脉络在此重逢——既是南京与新疆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华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
一口馕的质朴、一寸锦的华贵,都在诉说着同一段文明交融的故事!
